•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供应链金融互联网化的新趋势

2017-09-19 15:03:25作者: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 薛洪言 研究员 邹纯编辑:金融咨询网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涉足金融业务成为实业企业变现生态圈价值和进行多元化转型的重要渠道之一,包括电商、线下零售企业和大型制造业企业在内的实业巨头纷纷以供应链金融为切入点,开启了互联网金融转型的大幕。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涉足金融业务成为实业企业变现生态圈价值和进行多元化转型的重要渠道之一,包括电商、线下零售企业和大型制造业企业在内的实业巨头纷纷以供应链金融为切入点,开启了互联网金融转型的大幕。这些企业原本就处于自身产业链的核心,也是传统银行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优质合作对象,它们另起炉灶,一方面固然让银行业渐渐失去优质的客群,有釜底抽薪之虞;另一方面也以其新的模式和思路给银行业以危机感,当然更多的是启发意义。

图片2.jpg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  薛洪言

        为了与传统银行业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区分,我们不妨笼统地把近几年兴起的以实业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称之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从中长期演变趋势来看,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将向着生态化和平台化方向演变,届时,金融业务只是促进整个生态优化和完善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具,传统金融机构作为资金和产品提供方将有机会再次与核心企业走向合作共赢。不过,在最终的生态化发展到来之前,无论是传统供应链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机构,均需要直面自身的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不断地补短板,以便在中短期内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地活下来。

从传统供应链金融到互联网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这两年突然火了起来,而实际上它只是一项伴随供应链管理的精细化一起发展起来的传统金融服务。

        工业化时代,商品从生产制造到最终的销售完成,会涉及到原材料供应商、中间品制造商、产生品制造商、渠道商、零售商等多个环节,便构成了供应链。依照着基本的供需法则,供应链上各家企业所处地位不同,话语权也不同。为了节约财务成本,话语权较强的企业在定价、产品标准和货款交付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自由,在资金流上,便形成了由于赊账产生的应收款和应付款,便有了供应链金融的雏形。当金融机构适时进入,去解决供应链中弱势一方由于应收款的资金占用带来的短期资金紧缺难题,以及由此延伸出包含结算业务在内的一揽子金融服务,传统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便出现了。

        在国内,早在2000年前后,深圳发展银行(现平安银行)就开始探索动产抵押贷款业务,即货押业务,可看作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雏形,拉开了国内银行业大举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序幕。2007~2015年间,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年均增速保持在25%左右,较全部贷款增速高8~10个百分点。供应链金融业务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对公业务中的核心授信品类。

        相对于直接向企业贷款,供应链金融的核心优势在于基于对产业链中信息流、物流的掌控来降低风控成本,将金融业务场景化,能做原来不敢做的业务,且贷款利率更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基于不同的业务对象、产业链环节和风控手段等,商业银行创造了很多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产品体系,但从产品本质上均未跳出上述逻辑架构。

        既然对产业链信息流和物流的掌控才是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基石,自然衍生出两方面问题。商业银行自身并不掌握信息流和物流,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依赖核心企业高度配合,一方面会制约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当核心企业决定自行布局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商业银行无有效的反制手段,而其多年积累的先发优势也将变得脆弱。

        举例来讲,在传统供应链金融的开展实践中,核心企业的积极性往往会受到诸多问题的制约。一是对外担保问题。出于对财务报表健康度、潜在偿付责任等的综合考虑,很多核心企业不愿对供应链企业融资提供担保。二是数据共享问题。为确保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高效运转,银行供应链金融系统需要对接核心企业订单、物流等系统。出于信息保密的考虑,核心企业不愿对银行开放接口。三是与银行系统对接的问题。大多数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建设和整合能力有待提升,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到核心系统、风险管理系统和业务系统等,业务系统又多是基于产品的,一个产品一个系统,涉及系统繁杂,缺乏整合和统一,增大了与核心企业对接的难度。

        从西方国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演变可以看出,到了中后期,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导权就逐步从商业银行过渡到核心企业一方。就国内市场而言,近年来,制造业信息化程度的提升、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驱动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崛起,借助融资租赁、保理、小贷业务等低门槛金融业务牌照,凭借深厚的产业根基,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便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特点及冲击

        与商业银行主导的供应链金融相比,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业务定位不同。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供应链金融只是其对公业务的一类产品和业务,是规模增长和利润增长的来源,其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必然更为注重风险防控,会限制其业务渗透率,对生态圈融资环境改善有限。对于核心企业而言,开展供应链金融固然是自身经营转型的需要,其借此改善产业链金融生态环境的意愿也非常强烈,因而更重视供应链金融产品的产业链内部的渗透率,可以让更多的中小微企业从中受益。

        二是业务驱动力不同。

        在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中,核心企业的配合是主要的业务驱动力,即核心企业利用自身信用以及与金融机构签订担保协议等方式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融资,促进上游企业的订单接收能力,促进下游企业的销售能力,形成整个供应链的良性循环。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基于信息流和物流数据的大数据风控成为了主要的驱动力,并贯穿于业务全流程,真正实现“去信用化”和“去担保化”,大大提升了业务适用范围。尤其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在贷后管理上真正实现了数据化贷后,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资本,根本上提升了业务效率。

        三是业务演变趋势不同。

        就传统供应链金融而言,从单一产品、一揽子产品到行业解决方案是其主要的演变轨迹,基本上脱离不开金融业务的范畴,目前很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已经处于最后一个演变阶段。而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早期是金融,到中后期,包括交易、物流、金融、零售等在内的各个环节将融为一体,演化为一个供应链大生态,届时,金融业务内化为生态圈的有机组成部分,已经从根本上脱离了金融业态的范畴。

苏宁供应链金融数据化贷后示例

        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与传统供应链金融的竞争,初期可能表现为风控和数据上的竞争,而随着生态化模式的到来,核心企业有望携整个生态圈之力参与到竞争之中,因此双方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基于同一个层面上的竞争关系。生态化的演进趋势决定了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体系具备高度的开放性,商业银行有望作为资金提供方成为这个生态体系中的一员,从而再次与核心企业走向合作。

        不过,在中短期内,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业务仍将对商业银行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明显的冲击。大型企业及其产业链生态本来是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最优质客户群,这些产业链的纷纷“独立”不仅造成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流失,而且更严重的是会导致银行脱离产业链形成的生态,失去业务发展的土壤。对商业银行而言,中短期内可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缓解这一冲击。

        一是要转变信用风险审批理念,从以资产价值为基础的信用风险审批体系向以现金流价值为基础的信用风险审批体系转变,不断拓展业务空间。具体来说,应立足供应链金融“自偿性”特点,更加注重对贸易过程中现金流的把控,综合利用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仓储物流机构等第三方机构以及大数据风控、视频现场监控、互联网负面信息搜索引擎等新型风控手段,降低对核心企业担保的依赖,释放供应链金融的业务空间。

        二是对于流失的存量供应链金融业务,应转变展业思路,从以融资业务为核心的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向以服务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为核心的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转变,化敌为友,合作共赢。对自主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核心企业,应保持开放与合作的心态,既可以主动为核心企业授信,也可以在账户体系、资金结算等非融资性金融业务方面继续为供应链提供服务。

供应链金融互联网化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长期来看,在传统金融机构与涉足供应链金融的实业巨头两股力量的竞合推动下,供应链金融的互联网化或数据化将成为主流的业务模式。但是,从竞争走向合作,并非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需要双方各自改进短板,为合作共赢奠定基础。就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业务现阶段发展模式来看,需要着重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遵循场景化金融的风控特点。

        尽量保证产品期限和结构与产业链中的资金流、物流相契合,最大化发挥供应链金融“自偿性”特点,减少对企业自身资质的评判,并降低对第二还款来源的依赖。

        二是要加强对行业性风险的防范。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多集中于单个行业,行业集中度高,要加强对行业经营周期的研究和预判,提前应对可能的不利变化,避免因行业整体性因素带来不良资产的大幅提升。

        三是重点关注资金来源和资金成本。

        相比商业银行可以吸收低成本存款资金,核心企业的资金成本多来自财务资金,资金量不稳定且需要进行明确的内部成本核算,还有些企业的资金来自于P2P等互联网理财渠道,成本更是高达10%以上。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机构应着力加强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开拓获取低成本且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

        四是向多元化金融服务布局转变。

        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具有批量、高频、碎片、跨地域、场景化等特征,涉及结算、投资、融资、现金管理等多元金融服务需求,企业更倾向于金融机构能提供一揽子服务。目前,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机构资质单一,业务品种以融资为主,未来应在多元化服务支持上多下功夫,既要拓展结算、理财等金融品类业务,也可以在税务管理、财务报销、员工培训等角度另辟蹊径,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五是要辩证地看待大数据风控和传统风控手段的有效性。

        互联网金融率先引入大数据风控理念并应用于实践中,在次级类信贷客户拓展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机构也纷纷立足大数据开展融资业务。但同时要看到,大数据风控的有效性与数据的维度、深度和准确性密切相关,很多情况下,不全面或不准确的大数据风控结果是存在误导性的。因此,不可盲目迷信大数据风控,要辩证地看待大数据风控与传统风控手段的互补关系,条件允许时,不可放弃利用传统的风控手段进行风险判断和风险缓释的机会。

        六是认清自身资源禀赋,不是每个核心企业都可以构建供应链金融生态帝国。

        对不少企业来讲,受限于其产业链的深度、广度及其对产业链的掌控力,布局供应链金融业务,很容易受到资金来源渠道、资金成本、信贷行业集中度以及模式难以走出生态圈外等难题,独立生存能力堪忧,业务规模存在难以突破的天花板。因此,除非自身产业链足够深、足够大,否则基于产业链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并无做大可能,可持续性差,长期来看不如交由第三方做更为经济可行。

(文章来源:金融电子化杂志)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