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阿里信贷模式对商业银行的启示

2014-01-20 13:57:02作者: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管理部 朱良平 王丰编辑:金融咨询网
银行在建立电商平台时,不应仅着跟于客户在商务方面的需求本身,还应结合自身优势,以满足客户更多内生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和重构现有业务流程和业务模式。着眼于电子商务而不拘泥于电商业务。

       1.完善的阿里生态圈是构建阿里信贷模式的关键

       阿里巴巴体系经营越成功,其商户在阿里巴巴上持续经营的意愿越高,通过阿里体系经营的业务占比越高,其积累的经营状况、信用和客户行为数据越接近客户真实情况,阿里在贷前环节对客户风险状况的判断能力越强。此外,阿里生态圈中商户对平台的依赖度也是贷中审批和贷后监控及回收措施的关键。其中,一旦企业经营状况出现波动,阿里平台将能及时获取监控信息,其实施的店铺关停机制和生态圈内黑名单制度也是提高客户违约成本的重要手段。上述风险管理工具和手段均高度依赖于一套成功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2.基于大数据的风险评分卡和信贷模式是解决客户信息不对称的技术亮点

       阿里体系的信贷风险评分卡以及信用风险管理模式,高度依赖电商平台多年积累的相关信息,如针对经营商户,涉及电商平台积累的商品、商户等经营数据;针对买家,涉及平台上的买入金额、活跃度等数据。依据这些信息和数据,阿里体系先后研发了阿里信用贷款、淘宝贷款等产品。在产品的业务流程中,商品、商户类经营数据已经成为评分卡模型和策略的关键变量,其风险评分结果成为审批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信贷发放的决策依据之一。同时,评分卡和策略均内嵌于在线融资业务流程,实现了模型、策略和系统的三位一体,提升了客户风险判断能力。

       3.全流程线上操作有效提高了业务效率

       阿里巴巴和建设银行合作早期,双方采用的是“阿里推荐客户+建行评估后放贷”的模式。在该模式下,阿里巴巴根据客户经营情况对客户进行初步筛选,并将筛选出的客户推荐给建设银行,建设银行评估通过后再对客户放贷。该模式的效率已经比单纯依赖线下客户经理调查有较大提高。而当前阿里巴巴推出的几项贷款产品基本实现了全流程线上操作,从提交贷款申请、收集客户资料、视频调查、审批通过、签署合同,到支用、还款等业务流程均能实现在阿里平台上的在线操作,大多数客户无需跑到实体网点递交申请材料,仅仅在面对少数需要实地调查客户时,阿里巴巴才会委托第三方进行现场走访调查。整个贷款审批流程控制在3~5天,大幅提高了贷款审批效率,符合小企业贷款“短、平、快”的特点。同时,客户通过平台可以随时查看贷款进度,这种全流程在线模式也提高了贷款办理的透明度。

       4.无抵押、无担保信贷模式降低了客户准入成本

       普遍缺乏合格足值的抵质押品和第三方担保也是小企业贷款难的重要原因之一。阿里小额贷款的特色之一是其纯信用无抵押模式,通过回归到考察客户第一还款来源,实现客户风险程度的识别区分,进而实现客户风险控制,符合小企业业务特点,满足了部分小企业需要。当然,如前所述,考察第一还款来源依赖于准确、详细的平台交易数据和客户信用信息。当然,阿里构建的一整套电子商务平台事实上提高了经营商户的隐性违约成本,降低了客户违约意愿。

三、阿里信贷模式对商业银行的启示

       银行业务在线化是发展趋势。2012年6月,建设银行自行推出了“善融商务”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通过建立企业商城和个人商城,融合企业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为客户提供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支付结算、分期付款、融资贷款、资金托管、房地产交易等全方位的专业服务。此外,国内其他银行也先后推出了电商相关平台和业务模式,如交通银行的交博汇、招商银行的非常e购、中国银行的银通商城等,部分银行如建设银行已经在电商业务基础上开展相关企业在线信贷业务,在此过程中,笔者有如下几方面建议。

       1.重构银行发展战略和风险偏好,优先选择重点发展的业务领域

       总体上看,目前电商业务客户群和商业银行传统的客户群存在较大差异,商业银行在涉足这部分客户和业务之前,需要对银行自身风险偏好进行详尽分析和重新定义。

       以阿里信贷模式为例,当前阿里信贷模式客户群和银行客户群存在较大差异。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阿里和商业银行的客户群规模差异较大。根据统计,2012年上半年阿里小贷公司投放贷款130亿元,共170万笔,日均完成贷款近10000笔,平均每笔贷款额度7000元。目前国内即使是部分以经营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为主的城商行,其客户的平均贷款额度都要远远大于阿里小贷客户的平均贷款规模;二是阿里贷款客户覆盖领域较窄,阿里小贷的客户主要覆盖部分产业链的批发销售环节,对产业链的项目投资、研发、采购、制造等领域均未涉及,在行业方面,阿里小贷主要覆盖的是批发零售领域的部分子类,农、林、牧、渔、制造、采矿、房地产、建筑等行业均未涉及。

       上述客户群由于其业务模式较为简单,比较适合在电商平台开展业务,也是商业银行发展电商客户信贷业务初期可能涉足的业务和对象。但是,并非所有银行均适合发展此类业务。商业银行需要仔细审视自身风险偏好,根据传统业务特点和经营能力,优先选择具有银行经营管理优势和衍生管理能力的业务。在这方面,建设银行的两阶段发展模式值得借鉴。建设银行在与阿里巴巴合作初期,采用了“数据分析+信贷”的合作模式,数据分析和信贷业务分属阿里和建设银行;在此基础上,建设银行推出了全流程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整合了客户交易、信息、结算和信贷业务,上述业务发展路径是建设银行传统线下业务的部分衍生,同时结合之前的电商业务合作经验,符合自身定位和优势。

       2.高度重视并防范电商信贷业务的系统性风险

       尽管电商业务信贷管理风险模式采用了基于大数据的风险计量技术,部分解决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个体风险,但无法解决系统性风险。目前,无论是电商企业信贷客户群还是商业银行电商信贷客户群,大部分客户经营领域集中于产品批发和零售,其业务模式高度雷同,风险具有同质性,对系统性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客户群风险同质性存在有利的一面,也更适宜采用风险计量技术区分具有风险同质性的客户群信用风险;不利的一方面是,风险同质性背后潜藏着较大的系统性风险。一旦宏观经济下行、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企业税负上升以及企业经营环境变迁,均有可能对这部分客户群的盈利模式造成全面冲击。和传统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类似,商业银行基于风险计量技术对电商平台客户的风险进行排序和分类,但是无法改变内生型风险因子如宏观经济等冲击的发生概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