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科技创新助力业务发展

2015-12-25 17:07:22作者:中国光大银行副行长 张华宇 编辑:金融咨询网
中国光大银行以建设“最具创新能力的银行”为愿景,以平台化系统建设、科技创新机制、双模式科技管理为支撑,推出了“阳光直销银行”、“光大云缴费”、“光大云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服务产品,在科技创新助力业务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普及与应用,现代商业银行已成为高科技信息技术支撑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当前科技多元化高速发展环境下,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层出不穷,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深入应用,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也对金融业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光大银行以建设“最具创新能力的银行”为愿景,以平台化系统建设、科技创新机制、双模式科技管理为支撑,推出了“阳光直销银行”、“光大云缴费”、“光大云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服务产品,在科技创新助力业务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科技创新在互联网+ 环境下的机遇与挑战

        今年两会中,“互联网+”行动计划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行业都在关注其对于传统领域的影响和变化。“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圈。互联网+ 金融,催生了众多新金融服务模式,加强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便大众生活的能力。

        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不仅需要有理念上的创新、模式上的创新,更需要科技上的创新,从而推动银行传统业务的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来说,完善的IT 治理体系、全面的IT 能力和大规模的数据积累,为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创新奠定了基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银行探索科技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带来了新的机遇。面对机遇,银行业如何借助互联网金融的思维方式,并以客户为中心,创新业务发展和客户服务模式亦面临着诸多挑战。总之,科技创新要以信息系统安全运营为基础,科技创新要以助力业务增长为目标,科技创新要以支持业务发展模式转型为导向。

科技能力是科技创新驱动业务发展的基础保障

        1.平台化建设提升自主可控能力

        新世纪伊始,在“一柜通综合柜员制”指导理念下,光大银行建立了全行大集中的核心业务处理系统,实现了阳光卡、储蓄、对公等系统的全面整合。在此基础上,为了支持业务的快速发展和安全运营,光大银行不断提升信息科技综合治理水平,通过引进领先的IT 规划管理和架构管理方法与工具,有序组织完成了各应用领域IT 系统建设。随着银行IT 规模的不断扩大,各产品技术路线分散,系统架构与功能耦合度高,公共模块开发复用性问题逐步显现。因此,探索平台化产品线体系,基于自主可控技术打造自主研发平台,实施平台化的系统建设模式势在必行。根据监管部门《十二五信息科技发展规划》要求,同时结合科技创新需要,光大银行明确将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作为科技发展战略规划重要内容之一,制定了自主研发总体方案。其中,建立自主研发平台是自主研发总体方案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目前光大银行在IT 治理中遇到的难题,基于软件产品线理论、平台化研发体系、平台化应用支持体系、研发评估模型、应用支持评估模型、双生命周期管理模型6 个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光大银行采用自主可控技术,通过现有资源有效的整合和新平台建设,构建了自主研发平台组。基于自主研发平台组和应用支持体系,进行平台的应用推广,实现了光大银行IT 系统建设向平台化研发的转型,有效提升了软件研发的自主可控能力。

        2.创意直通、成果孵化、闭环运作的科技创新机制

        光大银行于2011 年底在总行信息科技部成立了科技创新实验室,承担创新概念的前期实验室验证工作,主要是对创新产品功能、适用范围和易用程度进行试用,为后续规模化推广提供依据。同时,在总行创新委员会下成立了跨部门的科技创新工作小组,负责对科技创新实验室收集整理的科技创新项进行评估与项目实施可行性分析及审批工作。

图片2.jpg

        科技创新实验室工作流程采取“创意直通、成果孵化、闭环运作”的机制,从最初的创意到投入市场发挥效用,形成了一个闭环运转的创新实体。科技创新实践过程中一是强调“科技创新,人人有为”,任何一名员工都可以根据自己工作实践,提出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创意,并通过创新管理平台提交至科技创新实验室。二是加强宣贯,在全行树立“鼓励创新,奖励成功,勉励失败”的科技创新文化。三是充分利用总行力量和资源提升科技创新的科学性、严谨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科技创新实验室“一键直通”的运作模式,在全行范围形成了“人人有为 ,人人可为”的科技创新氛围,真正让创新成为常态。我行在近年人民银行科技发展奖评奖和银监会科技课题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处于领先地位。面对市场竞争加剧,行内业务与技术各条线紧密协作,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应用研究,并适时推向市场,为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3.深化改革,提升双模式IT 能力

        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发展,加速了金融行业的市场竞争。银行信息科技部门需要增强市场快速响应能力,支持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满足客户差异性需求。光大银行内部深化改革,着手实践双模式IT 服务体系, 在传统体系基础上,着力探索既能满足系统安全性、稳定性要求,又能满足数字化挑战所需的动态性和敏捷性需求。双模IT 管理包含两种模式:第一模式侧重于安全性和准确性,以效率、可预测性和循序渐进法为中心;第二模式侧重于敏捷性和灵活性,通过学习和迭代来解决问题。

        光大银行以CMMI 模型指导建立的研发过程体系作为第一种模式,看重过程规范性,是可预测性、可靠性、连贯性和一致性。此模式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的方法,各级评审和测试被视为是保证质量的途径。在移动互联网的产品开发过程中,光大银行开始探索第二种模式。此模式开发受快速的用户反馈驱动,在开发过程中通过不断迭代逐步实现产品的功能逐步成熟。在此开发模式下,通过建立高绩效团队,加强业务与技术的高效沟通,应对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在技术工具支持方面,光大银行通过自动化的发布等工具的研究,尝试持续集成对快速迭代的支撑。

        综上所述,光大银行双模式IT 管理是以全面风险管理为基础,通过容量管理、事件管理及应急管理等安全管理机制,有效保证系统安全运行,支持科技创新。在实际应用中针对光大银行的研发特点逐步推进,通过人员优化、工具改进能够使得两种模式在不同的业务需求情况下,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双模IT 的优势,提高组织整体的IT 服务能力。

科技创新助力光大银行践行互联网金融

        近年来,光大银行通过科技创新探索,构建高效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2012 年起开始打造光大银行金融服务开放平台,2013 年又以“云缴费”为基础推出移动端“瑶瑶缴费”,2014 年联手第三方支付公司实现金融产品跨界输出,2015 年正式推出“阳光直销银行”。光大银行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在互联网金融服务方面硕果累累。

        1.“阳光直销银行”拓宽客户服务渠道

        “阳光直销银行”产品服务面向全互联网客户,打破了地域限制,是光大银行布局互联网金融的重要举措,为全面支撑银行和金控集团互联网金融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光大阳光直销银行是国内首家采用HTML5 技术的直销银行,该技术的使用有效降低了移动端系统的开发成本,降低了移动终端使用银行服务的网络流量和硬件要求,该技术具有跨平台特性,可以在主流的苹果iOS、安卓、windows phone 等操作系统上,快速推出UI 一致、操作流程一致、快速部署的服务。

        2.光大云缴费提升便民服务水平

        “光大·云缴费”平台历时6 年倾力打造,通过对分散在全国30 多家分行的多种地方特色缴费业务进行抽取和技术整合,实现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接口规范、总分行协作开发。
行内将缴费产品发布至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瑶瑶缴费、微信银行等在内的所有电子渠道;行外以“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与主流第三方支付机构、电商、商业银行、移动运营商等跨界合作,建立起功能丰富的便民缴费生态圈。“光大·云缴费”作为光大银行践行与完善普惠金融便民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让更多客户享受到先进的科技创新服务。

        3.光大云支付创新商户服务模式

        “光大·云支付”是光大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另一项重要技术创新。它将大小额支付、超级网银支付、第三方支付等业务进行整合,通过服务功能的升级,为电商提供包含跨行支付、资金托管在内的专业化电商综合支付解决方案,一方面为客户提供了更为安全的金融服务和完善的风控保障,另一方面为商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二级清算服务,提高了商户的资金结算效率。

结束语

        新金融的大潮已经来临,互联网金融企业和新兴金融机构陆续浮出水面,传统金融机构加大深化改革力度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百舸争流,谁能顺势而为快速应变,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不确定的未来,谁就能掌握先机。光大银行将持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依托先进的科技创新机制,稳健经营,努力为商业银行更加高效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便民惠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华宇,毕业于湖南财经学院,后获美国加州大学MBA学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管理硕士学位,高级经济师。1994年11月~2001年2月,历任交通银行郑州分行信贷管理处处长,交通银行西安分行副行长、行长。2001年3月任中国光大银行行长助理兼总行营业部主任,2007年3月任中国光大银行副行长。

(文章来源:金融电子化杂志)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