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2016杭州G20峰会通过了《二十国集团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提出了数字普惠金融概念,旨在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深化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服务的有序融合,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
近年来,在互联网、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驱动下,我国普惠金融早已迈出数字化发展步伐,并逐渐成为助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与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且呈现出服务半径延伸化、服务群体扩大化、风险管控数据化、交易成本低廉化等特点:
一是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与生物识别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金融服务的触达方式,打破了金融服务的时空限制,有效拓展了金融服务半径,极大提升了所有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与满意度;二是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有效解决了传统金融服务中信息不对等问题,为金融风险防控向更加精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三是数字普惠金融通过运用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降低交易成本,进而使商业可持续成为可能。
工商银行普惠金融业务整体发展情况
为践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决策部署,积极落实国务院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商银行已于2017年上半年正式成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以承担全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市场规划、产品创新、流程优化、专营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等职能。
近年来,工商银行持续聚焦小微企业、“三农”、脱贫攻坚等普惠金融重点帮扶领域,大力推动产品创新,降低融资成本,全方位满足客户融资需求。截至2017年6月末,工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1315亿元,较年初增加974亿元,涉农贷款余额19193亿元,较年初增加918亿元,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075亿元,较年初增加145亿元,且均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较好发挥了国有大行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骨干和中坚作用。
金融科技引领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实践
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出服务主体多元、服务覆盖面较广、移动互联网支付使用率较高等特点,人均账户普及率、银行网点密度等基础金融服务水平显著优于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平均值,但与全球许多国家一样,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依然面临着服务不平衡、成本高、效率低、商业可持续性不足等一系列全球共性难题。为此,工商银行充分挖掘互联网、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优势,加速推进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的有序融合,健全机制,优化服务,切实推进工商银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新模式。
1.“互联网+”延伸金融服务半径,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与满意度
2015年工商银行发布了互联网金融品牌e-ICBC。经过两年多的创新实践,构筑起了以融e购、融e行、融e联和网络融资中心为主体,覆盖和贯通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社交生活的互联网金融整体架构。该架构不仅开创了“互联网+普惠金融”服务新模式,也为数字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手段创新注入了新活力。
融e购:借力互联网打造电商扶贫新模式。工商银行推出了以“名商、名品、名店”为定位,集“B to C”、“B to B”、“B to G”三位为一体的综合化电商平台融e购。3年来,融e购不断发挥自身优势,以商业扶贫的形式,为贫困地区特色产品、特色资源搭建宣传与销售平台;同时,通过“互联网+公益”、“义卖+捐赠”等形式分别与政府、非盈利性基金会等合作,践行工商银行社会责任,鼓励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投身公益扶贫事业。
融e行:以公平为理念构筑开放式网银平台。融e行通过业务开放、客户开放、平台开放,实现了整个网上业务的全面直销,进而使得工行与非工行客户均能接受到我行优质的金融服务。此外,手机银行的大力推广切实有效提升了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并通过互联网技术帮助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获得持续发展和参与其他社会竞争的机会和能力。
融e联:拓展消费者保护与教育新模式。随着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的迅速发展,大量业务由实体网点转向互联网终端,这就对客户信息保护与银行账户安全等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工商银行着力打造了融e联即时客服平台,以为用户构建更加安全、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此外,工商银行也充分利用该平台进行金融基础知识宣讲与金融产品介绍,提升客户风险认识与投资决策能力。
网络融资中心:构筑普惠金融融资新通道。工商银行于2015年成立了网络融资中心,致力于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数字技术,通过内部数据挖掘分析与外部数据交叉验证相结合的方式量化客户信用等级与风险水平,并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为小微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无地域、无时差、一键即贷”的网络融资服务。该融资模式降低了金融服务门槛,扩大了对客服务半径,进而有效破解了担保难、审贷慢、负担重等融资难题。
此外,工商银行还推出了“融安e信”外部风险信息服务平台,旨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小微企业、广大人民群众等所有市场主体提供外部欺诈风险识别、预警、查询与管控服务,助力小微企业风险防范能力提升,加大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力度。与此同时,通过融安e信国家“双信工程”试点工作,探索基于大数据筛选优质小微企业客户并提供资金服务的快捷融资新模式,助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2.区块链技术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助力脱贫攻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早已实现了贫困人口减半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仍是我国面临的一项长期历史任务。为了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全社会凝聚共识,和衷共济,投入了巨大的社会资源,仅以贵州省为例,其脱贫攻坚基金目前已高达3000亿元人民币。然而,面对规模如此巨大的扶贫资金,复杂的流转环节及众多相关单位,如何确保“募得了、投得好,管得住,收得回,不出事”是各级政府都需审慎面对的重要课题。
为破解困扰政府扶贫管理的难题,2017年工商银行与贵民集团积极运行区块链技术通过银行金融服务链和政府扶贫资金行政审批链的跨链整合与信息互信,实现了扶贫攻坚资金的精准投放和高效管理,找到了一种扶贫资金管理的新模式,形成了可以快速复制的经验,对全国扶贫金融工作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3.持续优化网点布局,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
近年来,工商银行顺应县域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加快优化调整网点布局,持续加大金融自助渠道服务设备投入和建设力度。截至2017年6月末,工商银行在县域和农村地区共设二级分行30家,一级支行1331家,二级支行3769家,2017年至今已新增自助银行40家、现金类自助设备958台,累计共建设自助银行10156家、现金类自助设备29726台。
在做好网点布局和自助渠道建设,延伸金融服务半径的同时,工商银行也为广大农村客户提供特色支付结算服务:一是在江苏、江西、安徽、河北等粮食主产区和广西糖料甘蔗主产区,搭建面向经济作物销售环节的专属非现金支付结算平台,量身定制惠农介质与专属结算套餐;二是为广大农户及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福农卡及专属理财产品与助农取款服务。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展望
近年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一个以金融科技为主要驱动力的数字普惠金融新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形成,并有效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拓展了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多维开放与互动的网络空间为金融风险、技术风险与网络风险的叠加与扩散提供了温床;二是地区、年龄结构与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可能导致不同社会群体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获益能力的分化;三是作为数字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的重要支撑,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升级需要一定的建设周期与经济投入。
因此,为切实增进所有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普惠金融服务的获得感与满意度,我们既要结合我国国情深入推进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培育公众金融风险意识;更要加快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金融发展环境,促进金融资源均衡分布。同时,也要结合农民工、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在切实推进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同时,充分发挥传统金融机构物理网点与自助渠道服务优势,丰富金融服务手段,如工行已开展实施的ATM支持存折业务等方式,让社会所有阶层均能以平等的机会、适合的模式享受到符合其自身需求特点的金融服务。
作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主体之一,工商银行将持续推进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的融合创新,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共享、便捷、低成本、低门槛”等优势,丰富金融服务手段、延伸金融服务半径,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持续加大对“三农”、扶贫、“双创”等金融业务的扶持力度,续写工商银行金融科技引领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的华美篇章。
(文章来源:金融电子化杂志)
相比传统金融机构,民营银行在资金实力、软硬件设施、物理网点等方面都没有
手机网民的迅速上升、智能手机的普及,是微信银行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