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老龄化、金融业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普惠金融”、“民生金融”服务,成为提振经济、惠及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各金融机构挖掘“长尾效应”的突破口。北京农商银行作为一家根植于首都的主力金融机构,积极践行社会责任,致力于为利用金融科技金融消费者提供更为便捷的金融服务与更有价值的金融产品。
现代金融业务发展的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普惠民众,提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便利性。在人口老龄化、金融业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普惠金融”、“民生金融”服务,成为提振经济、惠及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各金融机构挖掘“长尾效应”的突破口。北京农商银行作为一家根植于首都的主力金融机构,积极践行社会责任,致力于为金融消费者提供更为便捷的金融服务与更有价值的金融产品。
深耕业务,普惠于民:养老助残卡项目动因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进程。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必将带来人力资源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储蓄结构乃至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转型。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社会进步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民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金融机构服务养老产业的政策方向。伴随国家对于养老产业政策构建的日趋完善,政府对于养老设施等基础工程的扶持力度也日益增加。
根据北京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313.3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3.4%,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二位。全市常住老年人口340.5万,占常住人口总数的15.7%。北京市平均每天净增500余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净增120余名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预计到2020年,全市户籍老年人口将超过380万人,常住老年人口将超过400万。北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过五分之一,已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加剧趋势愈发明显。
综合分析北京市老龄化人口的分布比例有三个特点。
一是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据预测北京市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350至400万,约占总人口的20%。203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600万,超过总人口的30%。老龄人口比例远远超过全国均值。
二是空巢化、高龄化并行,失能失智老人增多。北京市老年人口空巢比例高,近1/5的家庭为纯老年人口家庭,按照人均寿命80岁计算,空巢期将达20年以上。据预测2020年高龄老人将逼近60万人,2050年突破100万人。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已占老年人口的14%,其中近一半为失能失智老人。
三是老年抚养比不断提高,城市竞争力受到不利影响。北京市老年人口逐年增多,伴随而来的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社会保障负担加重、社会稳定隐患增大等一系列问题,将导致对城市竞争力的不利影响,老龄化问题将成为北京建设宜居城市、世界城市的巨大挑战。
随着北京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峻,养老服务需求的数量、质量均日益增加。由于北京市老龄人口分布极度不均,城六区老年人口占比较高,但远郊区县老年人口失能化比例较高,故而形成了养老需求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特色化的特点。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要求,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化养老助残服务体系,完善本市“9064”(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在社区养老、4%的老年人集中养老)养老服务模式,政府先后提出了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政策”、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养十条”政策等诸多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另一方面,老龄化的严峻趋势也为金融行业的转型发展提出了考验。金融机构如何顺应此趋势推陈出新,以改革谋发展,践行普惠金融理念,已成为新常态背景下各家银行机构势在必行的选择。
养老金融联手养老事业,共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作为北京市属金融企业,北京农商银行始终关注北京市的经济发展需要与民生工程建设。为配合北京市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做好全市“养老、为老”服务体系建设。自2104年至今,北京农村商业银行深入研究北京市养老服务政策与养老产业发展,积极与北京市民政局和北京市社区服务协会等相关主办单位深入合作,将福利政策和金融科技高度融合,探索民政养老事业和普惠金融服务结合的养老金融服务模式,初步搭建了覆盖全市的养老服务体系,在系统开发、养老助残卡发放、商户拓展等方面不断践行普惠金融发展理念,取得了一定成效。
1.服务对象覆盖全市65岁以上老人
2014~2016年,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参与实施北京市老年券变卡与老年卡变卡项目。按照北京市经信委要求率先推出首张民政领域的“北京通”卡---养老助残卡,发卡对象覆盖全市65岁以上的京籍老人及常驻北京外埠老人。截至2017年6月,该项目累计发卡238.45万张,其中80岁以上享受养老助残券待遇老人约50万人、京籍65岁以上老人165万人、外埠常驻北京老人15万人。
2.多家事业单位协作共建全市养老服务体系
全市养老事业建设需多方事业单位共同参与,才能各自发挥长处,形成合力。银行作为发卡主体,积极与全市北京民政局、北京市老龄办、北京市社区服务协会、市政交通一卡通公司、公交集团等合作,为老人提供一卡多用的综合体验。养老助残卡将政府的资金补贴和定向消费功能、银行的金融功能以及市政交通一卡通免费乘坐公交、游园功能结合,并纳入北京市社会服务通的服务范围。
3.精品商户参与共建全市养老服务产业
人口老龄化提速孕育着庞大的养老市场。养老服务多样化的市场需求需要各行业精品服务商户的参与,共同构建养老服务产业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与精神需求。北京市政府发挥街道、社区和各类社会养老服务单位作用,整合配套各类服务资源,银行执行统一标准化的商户发展与服务措施,建立规范化的养老助残服务产业。截至2017年6月,发展养老服务商户1万余户,项目累计实现养老助残券消费7.87亿元。
4.便捷支付助力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
相比低龄老人养老服务需求而言,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更为迫切,因此提升养老服务品质的重点是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建设。银行提供的金融支付手段不仅要考虑门店服务,同时要兼顾服务专员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的现实需要。自2015年11月启动专项失能老人补贴服务试点工作起,截至2017年6月,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共发展养老服务上门服务商891户,签约手机交易宝终端3671台,实现上门服务消费2.43万笔,交易金额近400万元。
图2 金色时光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金融科技与流程创新加快养老事业发展步伐
1.建设多个业务服务系统,支撑业务流程创新
针对老年人特点,为便利业务办理,北京农商银行与基层民政服务部门不断优化服务流程、细化服务方案,创新建立多个养老业务服务系统。一是老年人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全市老年人信息认证及资质管理功能。二是发卡及资金统发系统实现了业务流程的全电子化处理功能。三是服务商管理系统规范了对养老助残服务商的资质管理功能。四是服务商业务系统丰富了服务商产品及服务种类。五是订单支付系统实现了对特殊人群以及边远乡镇提供养老服务功能。六是统计分析系统使市民政局加强了对养老服务体系的监督管理能力。七是客户服务系统提高了客户服务质量及投诉受理的效率。
2.整合多种应用,提供金融IC卡“一卡多用”新模式
养老助残卡是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农商银行和市政交通一卡通公司联合发行的以IC卡为介质的联名卡。该卡打破了传统银行卡的限制,将客户信息写入卡片中,卡面印有客户姓名、照片、专属二维码等个性化信息。通过芯片分区划管理、多应用集中、加载客户信息,将普通金融账户、电子现金、养老助残券应用、失能补贴应用、公交一卡通应用、北京通应用相结合,充分利用了金融IC卡集多种行业应用和金融服务于一身的特点,是首张单芯片双界面卡,并大规模启用国产芯片,是金融领域用卡的首次大胆尝试。
图3 养老助残卡功能
3.创新养老服务流程,提供更加便捷的贴心服务
随着养老助残卡准持卡人群的不断壮大,北京农商银行自2017年起全面受理养老助残卡的申请与发放。通过将银行系统与北京市老龄系统、市政一卡通系统、北京市养老服务商户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了养老助残卡申请、领卡、延期、激活、补换卡的“一站式”服务。同时,通过物理网点、直销银行、微信银行、客服中心等渠道,为老年客户提供查询标准化、处理差异化、各自分工、各有侧重的综合服务。近期,还将全面升级自助终端,实现养老助残卡的查询、免费政策延期、签约业务等功能。同时还要扩大便携柜员终端的配置范围、功能拓展及应用,尽可能地扩大业务办理范围,为老人提供便利。
4.深化银政合作模式,养老服务全覆盖
北京农商银行拥有694家营业机构,居北京市各银行机构之首,是全市惟一一家金融服务覆盖16个区县、182个乡镇的金融机构,其中有40个乡镇是当地的惟一金融机构。为深入做好为老服务工作,全辖优秀网点与全市街道就近建立“一对一”的服务模式,并建立专属客户经理队伍,有效结合街道要求与老人需求,深入社区进行服务与宣传,将金融服务与金融知识进社区、防电信诈骗宣传等相结合,为街道辐射社区做好服务。
图4 社区金融服务驿站与养老服务驿站
未来,商业银行在普惠金融领域将大有可为。北京农商银行将继续投入养老金融服务事业,为社会发展转型、践行民生服务做出贡献。
(文章来源:金融电子化杂志)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