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陈树军:移动金融发展策略思考

2015-12-25 16:58:30作者:中信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助理 陈树军编辑:金融咨询网
互联网金融时代,随着互联网企业在金融领域的渗透,银行与客户的通道有被切断的趋势。构建随时随地与客户互动交流平台(如工商银行“融e联”平台),成为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互动内容应该以“人/家庭与财富”为主,与微信的日常交流差异化。

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手机应用的极大丰富,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迅速,其中的移动金融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移动金融已经成为当前商业银行发展的制高点,各家商业银行科学规划、积极实践,呈现百花齐放的格局。

图片1.jpg

移动金融前景广阔

  1.移动金融的定义

  移动金融是利用移动设备提供金融服务模式的总称。包括三个要素:一是服务提供者。目前,提供者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色,包括金融机构、非金融支付机构、第三方理财平台、移动运营商等。二是服务提供平台。平台就是可以移动的随身设备。狭义上,移动设备就是手机、PAD;广义上,还包括移动POS以及可穿戴设备,如手表、眼镜、手环、戒指等,甚至包括移动电脑。三是服务内容。包括丰富多样的金融服务。

  2.移动金融的特点

  (1)快速。移动金融服务完成时间很快,以购买理财产品为例,在柜台渠道,需取号、等待、办理等步骤,最少需要15分钟;在网银渠道,需开机、插入USBKey、点击菜单、购买、退出等步骤,大约需要10分钟;在移动银行渠道,需打开手机、点击移动银行、点击菜单、购买、退出等步骤,3~5分钟即可办理。

  (2)丰富。一是内容丰富,移动金融普遍采取云端服务,服务内容包括移动支付、移动银行、移动证券、移动保险、移动基金、移动理财、移动社区金融、移动居家金融、移动出国金融、移动增值服务等,客户可以获得较为广泛的金融服务,满足各类需要。二是形式丰富,服务形式包括各类手机银行客户端、短信银行、微信银行、直销银行、手机钱包、微博银行,以及PAD银行等。

  (3)普适。手机普及率较高,比营业网点、PC的普及率都高出很多。根据工信部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4月末,我国手机用户达到12.93亿,手机普及率达94.6%,其中3G+4G用户达到6.44亿,移动互联网用户8.9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截至2014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5.57亿。我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进一步提升,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手机网民规模已全面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

  从农村到城市,从年轻人到老年人,从低收入者到高收入者,金融机构都可以通过手机载体为其提供普惠的金融服务。

  (4)灵活。移动设备自身以及外设配置提供了多种灵活功能,如可作为刷卡机、身份证读取机、NFC近场支付设备、MPOS、指纹识别仪、人脸扫描仪,可以基于手机进行远场支付、近场支付,线下收单、线上收单,安全验证,在线开户,交易处理,客户服务等操作,账户可以存储于手机硬件,也可以通过映射远程绑定,可以作为银行卡使用,也可以作为叫号机……商业银行可以将网点搬到手机上,业务组合非常灵活。

        (5)便宜。移动金融成本较低,不需要建设物理网点,手机由客户购买,交易电子化,单位交易成本极低,为商业银行服务新客户群,提供低成本普惠金融服务提供了基础。实际上,已经有多家银行推出全免费手机银行服务,客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优惠。

  3.移动金融的发展前景

  (1)移动金融平台是最具增长潜力的渠道。银行各类渠道中(包括物理网点、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移动银行、电视银行、空中银行等),最快捷、离客户最近的渠道就是移动银行渠道。客户可能在2千米内找到一家物理网点,在1千米内找到一家自助银行,在10米内找到一台PC,但在1米内就可以找到手机。有专家指出,未来手机就是一个银行网点,商业银行的几乎所有金融产品和服务都可以通过手机快速送达客户。可以说,手机是金融服务的终极渠道。

  (2)移动金融是商业银行普惠金融的最佳平台。商业银行既要不断扩大客户群体,又要控制成本,因此需要将大量大众客户服务转移到移动渠道。传统商业银行对高端客户和部分中端客户提供了很好的服务,但是很多低端客户没有得到较好的服务,这也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很好的长尾金融发展机会,但商业银行如果利用好移动金融,也是可以向下延伸服务范围的。在非洲、中美洲,当地部分商业银行利用手机为农民、低收入客户和无银行账户(UnbankedCustomer)客户提供了很好的普惠金融服务。

        (3)移动金融的应用场景将极大丰富。移动金融将伴随商业银行的转型、升级,重构银行传统的商业模式、服务形式。在个人客户领域,移动金融涵盖了“以客户为中心”经营体系的四个维度:一是提供覆盖客户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二是通过在线开户、客户交叉营销和增值服务实现银行客户获取、客户经营和服务提升三个环节的业务管理;三是提供差异化、分层、分群金融服务;四是提供移动服务品质管理,将客户满意度、客户投诉、客户服务等嵌入移动金融平台,让客户随时与银行互动交流。在社区金融领域,可以搭建集居民、物业、超市、美容、餐饮以及居委会、派出所为一体的社区圈子平台。在小企业客户领域,移动小微金融服务可以为小企业提供企业支付结算、小额融资、收单、理财、供应链金融、夫妻家庭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在公司客户领域,可以为企业法人、财务负责人打造公司财务状况实时掌握、金融产品快速购买、企业资金快速调度和快速决策授权的工具。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跨界合作,依托移动收单功能,为客户提供包括机票、酒店、餐饮、公园、公交、地铁等的各类生活应用服务。

发展移动金融任重道远

  1.需要做好顶层设计

        商业银行在发展移动金融时,在行业层面应统筹规划,做到安全、架构、模式等全行一盘棋,如移动近场支付,如各行自由发展,将会导致社会资源极大浪费,用户体验也不好。银行卡收单领域解决了联网通用的问题,在移动金融领域,也需要人民银行、银联等机构出面,解决跨行身份认证、跨行卡支付问题。发展移动金融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前期人民银行牵头制定了移动支付标准,在顶层设计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人民银行还牵头搭建了移动支付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MTPS),平台起点高、符合国家资源节约的要求、符合商户利益,也符合商业银行的需求,但平台互联互通、应用共享的架构的优势体现还需要各方的认同和落实。商业银行自身在规划发展移动金融业务时,也应从组织结构(是否独立法人、事业部制度)、客户定位、产品定位、功能定位、安全设计、服务体系等方面做好全面规划。

  2.应用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

        再好的平台,没有好的应用产品,也难以激发客户的使用意愿。应用功能开发涉及三方面因素:一是内容要丰富,当前客户对手机银行的喜爱程度有限,银行还需要不断丰富应用开发内容,尤其是场景化的功能。二是功能要智能,手机因受屏幕大小的制约,展示内容有限,要求呈现的内容要精准、服务要个性,实现按需提供,例如客户没有贷款,就不需要出现很多贷款功能,只保留一个贷款申请菜单即可。做到这点,需要银行构建起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建模、数据应用等的一整套智能服务体系。三是体验要良好,包括开户流程、登录便捷性、功能布局、界面色彩、客户服务等环节。

  3.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安全是金融的基石,没有安全,金融这座大厦很容易倒塌。“不以风控为基础的创新都是耍流氓”,移动金融也一样。现阶段USBKey是互联网金融最有效的安全措施,其“双因子”特性较好地满足“你所知”和“你所持”安全控制原则。但手机还无法实现分离的安全控制手段。当前移动金融交易尚缺乏有效的安全控制措施,基本是谁持有手机,谁知道密码,谁拥有控制权。一旦手机丢失,密码被破解或者中了木马病毒,特别是遭受“撞库”攻击(黑客盗取包括姓名、证件号、银行卡号、手机号以及交易密码等大量客户关键信息),采用静态用户名和密码的手机银行将就面临严重的安全隐患。尽管商业银行针对移动金融业务部署了大量软件安全方案,但仍有不足。因此,大额交易在移动金融领域受限,商业银行普遍对转账额度设定了上限。

移动金融发展策略建议

  1.发展原则

  2015年1月13日人民银行印发了《关于推动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方向性原则,分别为遵循安全可控原则、秉承便民利民理念、坚持继承式创新发展、注重服务融合发展四个原则。参考这四个原则,考虑增加客户体验原则,构成移动金融发展五原则:客户第一、创新发展、极致体验、应用融合、安全可控。

  2.发展目标

  (1)效益类目标。包括移动金融创造的税前利润、经济利润、总体业务收入、中间业务收入等。

  (2)发展类目标。包括客户类(增量、总量)、交易类(交易笔数、交易金额增量、总量)。

  (3)质量类目标。包括客户覆盖率、迁移率,交易替代率,客户活跃度,产品销售比例等。

 1 2 下一页 尾页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