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移动支付:数字普惠金融的有力支撑

2017-03-16 17:15:15作者:中国支付清算协会 王瑛编辑:金融咨询网
借助普惠金融服务,落后地区和低收入人群可以超越所在地理区域金融服务物理网点配置不足、传统金融服务门槛高等障碍,分享到现代技术和金融发展的成果,享受支付、理财、保险等多样化现代金融服务的便利,有效提升生活质量。

2016 年1 月, 国务院公布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 ~ 2020 年)》,将普惠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普惠金融的长期发展释放了政策利好。借助普惠金融服务,落后地区和低收入人群可以超越所在地理区域金融服务物理网点配置不足、传统金融服务门槛高等障碍,分享到现代技术和金融发展的成果,享受支付、理财、保险等多样化现代金融服务的便利,有效提升生活质量。

  支付是金融服务的入口和起点,所有基于消费行为、金融服务的交易无不以支付为依托和支撑。从国内普惠金融推广的实践来看,传统金融机构及新型金融服务力量在这一领域均有所布局。基于自身的特性和优势,移动支付已成为普惠金融发展可依仗的利器。

移动支付为普惠金融提供成长通道

  制约普惠金融发展的一大问题是,传统金融服务体系能够覆盖的地理范围及网点密度终究有限,金融服务中涉及的获客、信息收集以及风险甄别投入成本刚性部分比例高。特别是由于边远地区人口分散,金融交易规模小,金融知识教育与普及不足,金融机构在增设网点和提供金融服务方面缺乏内在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资源,因而仅依托传统金融体系难以改变边远落后地区和低收入阶层金融服务长期匮乏的局面。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运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边远及农村地区人群的消费方式与城市居民逐渐趋同,消费娱乐需求的层次逐渐升级,对综合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日趋强烈。

  与传统物理网点柜面服务方式相比,移动支付具有边际成本递减的特点,成本低、效率高、容易寻求安全与快捷的平衡点,从而成为向落后地区、弱势群体延伸基础性普惠金融服务的通道,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工具便利和成长渠道。在我国面向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实践中,移动支付已成为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有力手段,相关产品与服务丰富多样,能够满足农村客户转账汇款、借贷、保险等主要金融服务需求,推动了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的升级转型。此外,基于在支付产业链中的位置,移动支付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支付和金融服务,同时也可以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参与方的价值,为诸如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在内的金融服务提供者以及移动运营商带来增值业务收入。

  人民银行《2016 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2016 年第2 季度, 移动支付数据持续刷新前期数据,增长率居高不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61.37 亿笔, 金额29.32 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8.46% 和10.20%。业务增长之快,充分体现了移动支付业务蓬勃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其中,由普惠金融引发的份额增长也是一个重要贡献因素,而笔数和金额之间的比例关系则充分体现了移动支付小额、多频、便民的特点,也是移动支付有力服务于普惠金融的一个佐证。

深掘普惠金融细分市场价值,移动支付潜力独具

  为推动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金融机构需要积极把脉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持续创新普惠金融服务模式、丰富普惠金融服务内涵,努力寻求场景拓展与业务合规之间的平衡点。

  在业务场景的开掘和丰富方面,应以客户需求及偏好为核心,将便民金融、小微金融、农村金融作为切入点,继续深耕细分市场价值。

  在便民金融方面,在加快推进移动支付产品布局的过程中,积极拓展涵盖百姓日常生活相关领域的支付场景,如缴费、出行、消费、教育、理财、医疗、养老等,围绕社区、园区、校园、医院等社群持续丰富便民金融服务体系,将支付服务与百姓生活进行无缝对接,并加载多样的增值服务,满足百姓对普惠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

  在小微金融服务方面,依托移动支付环节产生的数据,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基于数字信用的风控体系,克服信用数据缺失导致的融资效率低下、风险控制困难等问题,强化融资产品服务的供给侧创新,提升为小微企业及个人消费者融资服务的流程化、自动化、便利化程度,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以切实让实体经济受益。

  在助力农村金融方面,移动支付仍然有较大的作为空间。一方面,移动支付可以实现对农村地区信贷投放、政策补贴投放的精细化管理。结合国家信贷政策、扶贫政策、补贴政策导向和具体产品设计,通过移动支付完成资金转移,将资金直接对接到最需要的农村家庭和生产户,拓宽面向农村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渠道和网络。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模式精准对接农村地区的特色产业金融服务需求,围绕农村产业链及农民生活场景两个核心,打造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有机生态,将金融服务输送至农村最基本的经济运作细胞中去,将农特产品引流出来,实现对接销售和精准营销,提升农业产出效率和成果,助力农户致富。

  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还需要有效防范不同层面的风险。无论移动支付的服务对象或用户是哪一方,都要严格遵守监管部门制定的风险管理规范,落实账户实名制度、网络支付账户的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在确保支付安全、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客户支付体验以及增值服务质量,将信息安全、资金安全与权益保护始终放在重要位置,有效保护相关方的合法权益。

  同时, 要结合移动支付、网络支付的特点和关键风险点,面向风险防范意识较低、防范手段较为缺乏的服务受众进行经常性的普惠金融知识普及与教育,有效提升消费者的风险防范与自我保护意识,使其能够基本甄别以金融创新活动为名目的诸如非法集资等非法活动的真伪,避免欺诈损失以及信息被盗用。

数字普惠金融背景下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

  在移动互联时代,支付及金融服务提供者应围绕解决广大客户需求的重点和痛点问题,为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寻求新的驱动力,借力实现普惠金融效能升级。

  在刚刚落幕不久的G20 杭州峰会上,数字普惠金融成为吸引眼球的热点议题之一。G20成员国经探讨研究,出台了堪称普惠金融领域首个国际性共同纲领的《G20 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

  峰会提出的数字普惠金融旨在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金融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范围,通过移动互联、移动支付、网络和通信服务、移动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手段降低投融资成本、提高投融资效率、拓宽投融资渠道,以可控的风险程度和可负担的成本,使金融服务更好地覆盖惠及更为广泛的社会阶层,特别是普通人群。用简明易懂的方式来解读,所谓数字普惠金融,就是通常所说的“互联网+ 普惠金融”。

  深耕普惠金融的核心和关键,是将金融服务下沉到更为广泛的社会底层群体,但需要同步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因此,需要借力先进手段以实现“一石双鸟”的综合成效。在这方面,数字化技术可以成为带动普惠金融发展的新引擎和推手。数字与金融的结合,也就是金融的数字化,将给传统普惠金融领域带来较为底层和深刻的变化:首先,移动互联彻底改变了金融机构获得用户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可触达数量庞大的用户群,客户覆盖可谓“普”;其次,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应用可提升计算效率,显著降低计算成本和交易成本,真正实现“实惠”;再次,数据技术能够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更为透明,风险控制能力得以增强。

  从国内业务实践来看,在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推动下,普惠金融其实已进入数字化时代,借力数字技术,在突破了传统普惠金融长期以来无法突破的发展瓶颈方面出现了一些成功例证,推动金融服务向更为公平、高效、透明的方向发展。

  大力推广移动支付的运用,发挥有移动网络就能使用移动支付的普及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普惠金融水平。尤其对于偏远地区、农村地区而言,老百姓打开手机APP,即可和发达地区民众一样享受付款、理财、转账、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彻底摆脱地域、环境、空间的束缚。与此同时,跨地域、低成本、高效率的网络小额贷款、P2P 网络小额借贷业务依托移动支付这一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可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和普惠水平,这也恰是G20 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核心要义的实践方向。

  未来,移动支付还可能服务于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人民银行从2015 年就开始着手研究发行数字货币取代现金流通的可行性,曾于2016 年1 月召开专题研讨会对数字货币发行与使用进行了充分研究。移动支付服务于百姓生活及普惠金融的能力和经验,在将来实现与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无缝衔接时可能有用武之地。

  G20 对数字普惠金融的高度关注和发展要义的总结出台,意味着数字技术的力量已经被时代和行业深刻认知,将推动金融服务机构特别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回归金融本质,注重利用科技的力量解决传统普惠金融中的痛点和难点,移动支付也将在政策导向之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文章来源:中国信用卡杂志)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