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发展金融外包要建立风险控制机制

2012-11-13 11:40:43作者:编辑:
目前金融外包在国际上已经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经营模式,但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则还是较新的业务领域。商业银行进入业务外包更要特别认清并注意规避控制风险。

如何看待商业银行业务外包这一新兴产业并加以正确运用,是当前深入推进金融业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应对国际竞争的一项重要利器。

  然而,业务外包虽说是降低成本、增强应变能力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但如果使用不当,也有可能成为商业银行走向衰败的一招险棋。应对之策,关键是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强化法制建设。

  有关银行业务外包的意涵,现已被国际金融权威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界定为“将部分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本应由自己从事的业务,利用第三方(既可以是被监管者集团内部的附属子公司,也可以是集团外的公司)来完成”。简言之,就是银行将一部分特定的内部业务转发发包给外部专业机构服务商,以便将资源集中于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战略行为,这也是其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一个过程。

  近年来,金融外包业务伴随银行业务电子化呈现飞速发展之势。据有关统计,在发达国家的外包业务排名中,金融外包已经跃升至仅次于制造业而居第二位。

业务外包优势尽显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实践表明,无论从规模经济、竞争优势、交易成本、核心竞争力、企业再造、价值链等方面,业务外包均给企业带来了实际利益。而商业银行借助承包商专门化的知识和经验,其经营管理效益更为明显。

  一是降低运营成本。目前国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一家支行通常拥有近百员工,每人都有特定的岗位,但整体上人力资源利用率较低;而对中小银行来说,一家支行只有数十名员工,不得不一人身兼多职或是放弃一些业务,推行业务外包可使两者皆大欢喜:大银行通过业务整合,降低了人力运营成本;中小银行则摆脱了人手不足的窘迫。

  二是提高技术水平。如今,银行要靠自身开发使用顶级技术,其代价是极其高昂的。比如组建信用卡中心,不但一次性投入难以达到规模效益,而且还需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此项业务外包给专业技术公司,就能使银行一举而拥有自身无法研发的IT服务,并使相关领域金融业务保持最新的发展水平。

  三是提高工作效率。国有商业银行人的力资源普遍存在着管理部门不健全、人员退出机制缺失等问题,办事效率普遍不高,引入外包业务对银行人员的进出流动显然是一大突破,有利于现行人事机制和管理模式的改革。

风险隐患不可小觑
  目前金融外包在国际上已经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经营模式,但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则还是较新的业务领域。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一项研究表明,金融外包涉及战略、声誉、合规、操作、退出策略、交易对手违约、国家、合同、进入、集中和系统性等诸多风险,这在我国都还没有较为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因此,国有商业银行进入业务外包更要特别认清并注意规避控制风险。

  概括而言,金融外包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提高效率的不确定性。业务外包本质上是为了解决企业因人员不足而基于机会成本考量的一种选择。而现实情况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作为“国企病”的效率低下,有关调查表明,四大银行的支行一级员工数竟是中信银行等一类中小银行的10倍之多。因此,当许多本该由银行正式职工完成的工作,借由各种优势理论外包出去之后,可能会使现行在编人员的岗位工作更为清闲。而因业务外包所产生的“同岗不同酬”现象,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使其部分员工失去敬业精神。

 1 2 下一页 尾页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