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况文川:互联网金融是“渔”不是鱼

2014-12-29 18:17:14作者:《金融咨询网》总编辑 王向东编辑:周冰
尽管对传统银行业来说,还没有人能真正说清楚“互联网金融”到底是什么。但是,“互联网金融”给行业带来的影响和改变却已如影相随……

时下,“互联网金融”的话题似乎已经谈得很多,甚至已经变得有些老生常谈了。所以,最近见到媒体人的老朋友、文思海辉公司金融事业群负责银行解决方案中心的高级副总裁况文川先生时,我还担心他是否能够谈出点新意。不曾想,我们的交流很快就从银行业应该如何去认识和感悟互联网金融本质的话题中碰撞出了丝丝火花。

况文川.jpg
文思海辉公司高级副总裁 况文川

一、互联网金融送银行一面镜子

        什么是互联网金融?今天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说得清楚?可能十个人中会有八种解释。也许,大道至简,人们从某些角度可以把“互联网金融”看得更简单一些。对此,况文川先生首先形象地比喻:“互联网金融”其实就是一些具有创新思维的互联网公司送给银行业者的一面镜子。那么,银行应该从这面镜子中看到些什么?抑或能从中真正看清互联网金融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对于像况总这样已沉浸在金融IT服务领域二十多年的行业专家来说,看到和听到银行讲述最多的就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概念。在况总看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银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一直在遵循从以“账户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型目标来建设的,这绝对是一个正确的行业发展路径。但是当“互联网金融”的这面镜子出现以后,与那些“客户体验至上”的新时尚相比,银行推崇的以“客户为中心”之举,看上去更像是一只“丑小鸭”。

        其实,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典型的“体验式经济”时代,“客户体验为王”将成为这个时代最核心的价值观。因此,互联网金融所强调的“客户体验”背后深层次的内涵是什么?是从工业化时代以产品制造为核心的“先产品、后客户”销售模式向互联网时代以客户体验为核心的“先客户、后产品”销售模式的转型。我们从“客户体验”去看银行的“客户为中心”实践,显然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做法有着不小的差距。

        况总谈及他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银行今天一定要从互联网金融的这面镜子中审视自身“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不足,领悟互联网金融所倡导的“客户体验”精髓之处。比如说到既然要关注“客户体验”,那么银行的客户究竟是谁银行真的非常清楚吗?即使银行采集了客户的基本信息就能够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吗?假设了解到客户的一些具体需求银行今天的产品就可以给客户满意的体验吗?也许这些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不算是问题,对银行来说就是一些难解的课题。

        在谈到传统银行如何提升“客户体验”的方法时,我们不约而同对今天银行业大力推动的电子银行业务提出了一些疑问: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确帮助银行实现了渠道的优化和网点的转型,但是从“客户体验”的角度来看,让客户离银行在物理上越来越远,是否会造成银行对客户的了解也越来越少呢?如果银行失去了用网点服务的方式去近距离了解和倾听客户需求,你又怎么能够知道应该如何去提升客户体验呢?

        所以,互联网金融从本质上是彻底颠覆了银行传统的“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给银行带来的是一场客户服务价值观的改变。

二、互联网金融加速行业规则重塑

        互联网最大的作用就是改变信息的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和门槛,让不同规模的实体之间能够快捷、方便地交换信息、达成交易。“所有的创新都可以归结到这一点”,况文川聊到这段时间的滴滴专车,又聊到美国的个人租车App服务,再聊到i保养这类的互联网O2O服务对传统4S店模式带来的巨大冲击。“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人类正在越来越方便地被连接起来,传统的行业如果不思进取,就会离客户越来越远”。

        “所有高利润行业或者暴利行业的门槛都会一个一个地被互联网擂平”,说到兴致勃勃的时候,况文川使了“擂平”这个很有个性的词汇。他认为互联网创新具备高度的流动性,但凡哪个行业、哪个垂直细分市场有一个更高的套利空间,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总会想办法突破各种行业壁垒,绕过或合理运用传统的监管,去入侵这个市场。而且,由于以前没有什么包袱,没有什么负担,新入行者在规则的改变、在业务和运作模式的创新等方面就更为自由和积极,也就表现出更强的草根性和侵略性。

        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当然是“门外的野蛮人”颇为积极的突破对象。无论互联网金融如何创新,所有金融业务的本质,如聚合转换、信用中介、投资管理、风险管理等功能并没有变化。同样,金融行业面临的大形势也不会因为互联网的技术和业务创新产生重大变化,例如经济增长模式转型、银行投融资脱媒、利率市场化、金融行业最终的完全开放、社会资产大幅度的财富管理化、银行的利润结构变化、增长模式调整等等,这些趋势是本来就存在的,它们正在驱动银行业自身进行着深层的变革。

        而在这样一个变化剧烈的环境中,技术创新、特别是来自互联网的创新,加快了这个变革的过程。况文川分析道,例如银行的利率市场化,其实已经潜移默化地进行了十多年,银行理财产品、信托、基金的蓬勃发展正是这个趋势的产物。根据光大银行的分析,截止到2014年,社会“大资管”的总量,已经等于居民存款的总和,社会资产正在迅速走向财富管理化。在这个过程中,余额宝、微信理财等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正是来源于这个趋势,但是它通过“团购”的力量加强了这个趋势,向全民普及了投资理财的意识。

        在利率市场化和财富管理业务方面,本来银行不想改革得这么快,例如个人现金管理业务,很多银行准备了好多年、纠结了好多年不愿意推出来,但现在不加速不行了,因为人家已经开始野蛮拆迁了,守着低成本的活期存款获得高存贷差越来越难,以前考核中间业务收入靠的是管理层的远见,存款仍然为王,一个贷款经理的收入抵上几百个中间业务销售人员的创利,现在这个业务结构转变的趋势上上下下都看得见,直销银行每月都有几家上线,这就是互联网金融对重塑行业规则的加速效应。

        在“野蛮拆迁”的同时,互联网金融也给银行创新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例如P2P,在经历了漫山遍野的野蛮生长以后,行业洗牌很快就会到来。最终,银行会借助其项目评估能力、信用管理能力以及商业信誉,成为最后的赢家。在现有存贷比、资本金、准备金等等监管约束下,通过业务创新去满足客户融资和投资的两方面需求。

        “本质上,互联网只是一个催化剂”,况文川说,它让本该到来的创新更早、更直接、更小阻力地发生。长期而言,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是有利的,因为它是在金融行业的好日子还没结束的时候就发生了,银行可以有那么几年的窗口期重塑自己的竞争力,在退潮之前做好准备。

        “既然要发芽,来点大雨也没有关系,关键是种子和土壤”。

三、互联网金融是一场技术博弈

        今天业界很多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和探讨是基于产品层面,类似于针对“余额宝”之类的宝宝类产品给银行传统业务带来的冲击去分析和思考。对此况总认为这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象而非本质,特别是没有看到和理解互联网金融给银行业带来的一场由内及外的深层次技术应用的革命。

 1 2 下一页 尾页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