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探标准化服务业模式促金融标准化发展

2017-11-13 17:43:10作者:中国农业银行科技与产品管理局 李宽编辑:金融咨询网
明确标准化服务的适合对象,说明服务载体、期限、地点、服务内容和里程碑,约定服务费用,分析服务预期收益与或有风险,从金融业的供需两方面分析,有可能对促进金融业标准化水平的整体提高,使得标准化在金融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有所帮助。

标准化服务业是一种标准化工作新模式。在此模式下,在标准化方面积累了经验的单位可以提供标准化的服务,需要在某个方面得到帮助的单位可以获得一种类似市场化的标准化支持。标准化已涉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而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都在持续改进中。因此,在对标准化服务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明确标准化服务的适合对象,说明服务载体、期限、地点、服务内容和里程碑,约定服务费用,分析服务预期收益与或有风险,从金融业的供需两方面分析,有可能对促进金融业标准化水平的整体提高,使得标准化在金融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有所帮助。

金融企业对标准化服务业的需求

  综合经营的金融企业对标准化服务业的需求,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对获得效益和规范管理的动力。

  1.获得效益的动力。这里所说的效益分为经济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对于金融业,本身有很多构成金融业运行基本规律的规则、活动、特性,在传统上未采用标准方式进行管理,各类标准化组织也较晚地介入对这些规则、活动、特性进行标准化的活动,使得在金融业务方面的标准化可以发挥的作用还存在较大认知差异。例如ISO/TC 222制订的ISO22222:2005《PersonaI financiaI planning—Requirements for personal financial pIanners》,在个人理财方面并未发挥主导和核心作用,而且在推出该标准后的10年间,未能推出其他标准。ISO/TC 68则在代码、编码和信息交换、信息安全方面的标准发展比较活跃,但涉及金融服务的标准,接近空白。因此,通过标准直接获得经济效益的动力并不大,通过实施标准化成为盈利增长点的理念尚在培育中。

  金融业可通过制订、实施标准以及参加其他标准化活动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包括社会舆情、媒体的正面评价,也包括相关主管部门的认可。这些良好的社会效益,可以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例如由于媒体和舆情的认可,在同等条件下增加了商誉,有可能导致业务量的增加。

  2.规范管理的动力。G B/T 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要求》中,明确了为保证技术标准的落地,对管理行为和工作步骤要制订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2008年,财政部制订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制订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为规范管理采用规章制度形式奠定了基础,但并未提及标准。因此,金融企业标准化较为易于接受的方式是采用技术标准明确对客观事物的管理指标和要求,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采用规章制度形式,配套发挥作用。

  考虑到金融业本身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往往具有人的智力活动的成果特点,因此,技术标准更多是应用在支撑金融业产品与服务的信息技术设施、基础设施、设备和机具方面。涉及对金融业本身提供的产品与服务采用技术标准进行规范,才刚刚起步,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一个方向,且主导者将在金融规则制订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话语权。

金融企业对标准化服务业的供给

  金融业对标准化服务业的供给,可从如下几方面看。

  1.对集团内部的供给。对已经实现了集团化经营的金融企业,因其子公司在法律上是独立法人,需要通过子公司内部的制度明确并经过相关授权手续,才可执行母公司的标准。从现状看,对相关的信息技术设施以及设备和机具做出统一的标准,有利于信息系统等支撑环境的采购、构建、运行和维护;而对一些涉及业务的事宜,例如相关代码与编码、凭证的规格等提出一致的要求,则有利于业务中的协同处置和信息化。因此,母公司往往有积极性进行相关方面的能力建设。

  2.对同业的供给。目前同业之间进行标准化的技术成果交流已经在金融业内广泛开展,但一般限于情况介绍层面。随着标准化服务业政策的开放,金融企业有可能将自身的经验和成功做法以标准化服务咨询的方式向同业提供服务。对同业提供的标准化服务的范围很广,所有在金融业标准化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作为服务内容,而且由于管理模式相近、高管流动频繁,这样的服务可能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3.对业务合作方的供给。金融企业的合作方在此指与金融企业存在长期业务往来并需进行信息交换的合作方。这些合作方往往共同给金融企业的最终客户提供服务,但从最终客户的视角看,金融企业和合作方是两种不同的客户角色,例如水、电的用户通过银行交水费、电费。这些业务合作方的标准化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在对管理对象的规范、信息系统建设、代码与编码、信息交换等诸多方面,金融企业都可以凭借自己的标准化能力和建设经验提供标准化服务。

  4.对服务提供方的供给。服务提供方的情况与业务合作方类似,但有所不同。金融企业需要服务提供方提供的服务,除了购买通用的物品外,均涉及采购的技术指标和验收方法等事宜,这些技术性内容实际上构成了金融企业的知识产权,在金融行业具有相当的通用性,会形成一些标准化的成果。在目前情况下,金融企业只能通过签署保密协议等方式来进行约束,在公开招标的情况下,对未能中标的企业实际上也要发放招标文件,知识产权难以得到实质性保护。如果按照标准化服务模式,对某些相对常规的服务,对没有能力的服务供应商首先提供标准化服务,一方面可以简化招标过程,另外可以提高国内服务供应商的标准化水平。

金融行业对标准化服务业的供需浅析

  在金融行业内部,其需求和供给都是建立在金融企业需求和供给之上的,但又有了进一步的深化。

  1.行业内部的标准化服务。对金融行业来说,期望通过标准化服务业的建设,实现行业内容标准化整体能力和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对行业的标准化主管机构以及各类协会、学会来说,都有全方位的需求,包括将行业标准体系落地到企业中,协助企业明确标准化工作的方针、策略并制订相关的制度体系,协助企业制订标准及其落地方案并指导实施等等。同时,通过行业内部的有序组织,在行业内部也有标准化服务的全方位供给基本能力,建立标准化服务业模式则是一种良好的实现机制。

  2.行业效益与规范的提升。从整个行业来讲,对管理对象相关技术规范的统一,是在管理上进行统一的基础,故从行业视角看,对金融业服务客户的要求、内部管理的要求、行业内管理对象的描述、行业内企业间信息交换要求、行业使用基础设施的要求等均有标准化服务的需求,也有一定的供给能力。如果按照GB/T 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要求》,将标准按照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分类,将标准化工作聚焦于技术标准,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以规章制度形式展现,并建立包括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的标准综合体,通过标准化服务业运作的模式进行运作,则更可以凸显标准化服务业的价值。

  3.行业与使能行业的协调。由行业的标准化主管组织或协会、学会出面,也便于协调相关专业的标准化组织,形成多专业、多学科互动的供给能力。从国际上看,目前ISO/TC68在改组中,唯一保留不动的分委会是安全分委会SC2,其与ISO/JTC 1中涉及安全的SC27建立有联络员关系。在金融行业内,随着信息技术已完全成为使能技术,由金标委协调与国内其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协作,可能已是不二选择。从实际情况看,金融行业与标准化基础、服务业标准、信息技术、信息安全、安全保卫、代码与编码、信用、品牌等众多标准化领域均有密切关联,中国行业之间以标准化服务业的运作模式进行有序协调,可以发挥更好的协调效果。

标准化服务业对标准贯彻实施的作用

  目前在GB/T 20000.6—2006《标准化工作指南第6部分标准化良好行为规范》中,对标准化良好行为,主要聚焦于标准的制修订过程。在目前的标准化工作中,在与工程直接相关的标准化领域,例如机械工业、化工业、电子工业对制造产品和工艺装备等的规范采用标准的形式,社会认可度比较高,这些标准落地也相对容易。而以现在广泛依赖的信息技术为例,则存在标准制订相对容易,标准落地十分困难的情况。对此,除了在标准实施策略、标准贯彻认可等方面调整外,也可以拓展标准化良好行为的外延,将标准的有效实施纳入标准化良好行为,并与诚信和保护消费者权益关联起来,对某些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必要的自行申报和信息公开,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实施,促进金融行业标准化的健康发展并发挥更大作用。

(文章来源:金融电子化杂志)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