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影子银行监管视阈下的信息应用创新

2017-07-04 14:35:10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扬州市中心支行 任小抒 编辑:金融咨询网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迅速、规模巨大,已与传统商业银行共同成为金融体系中极具影响的部分。亟待通过相关政策加强监管。

影子银行监管亟待加强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迅速、规模巨大,已与传统商业银行共同成为金融体系中极具影响的部分。其脱离监管以及自身隐蔽性的特质,极易监管套利、引发系统影子向企业贷款,风险实际上转嫁给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因此具有影子银行的特征。二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包括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典当行和互联网P2P公司的资金信托业务等。据统计,2015年末全行业信托资产规模已达16.3万亿元,相比2012年末的6.98万亿元,3年增幅达到133.5%。三是民间金融(如民间借贷、地下钱庄)资金流转的速度和规模已成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中最主要部分,与企业、商业银行构成了密切的利益链,导致银行存款外流,风险隐患极大。

影子银行监管的关键点

        2009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在《金融危机与信息缺口》这一报告中指出,“事实上,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再次证明了一条古训----无论是一国层面还是全球层面,优质的数据和分析是有效监管和政策反应的命脉。”
可见,建立一个统一标准的金融数据体系,是颠覆性的第一步,是影子银行监管进程中的基础建设。服务于有效监管的应用需求,无论是金融工具(合约)还是金融产品的识别,都必须建立在唯一、精准的金融机构识别基础上。因此,基于统一机构编码的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体系,是构建标准化金融数据体系、深化影子银行监管的前提和必须。

        此外,必须通过加强信息管理,夯实监管应用的基础。首先需要加快推动银监、证监和保监等方面的部门合作,加快推进证券、保险、支付和小贷等机构的赋码工作,尽快实现金融机构信息全覆盖;二是加强与监管合作,开展联动核查,强化管理问责,促进信息质量提升;三是优化调整金融业机构信息项,以小微金融机构和新兴金融业态为重点,按机构、业务和产品进行信息分类,顺应行业发展需求,探索自动化数据采集技术,同时拓展金融业机构信息服务方式,提供查询统计、渠道搜索、网点查询和机构鉴别等增值服务,推动金融业机构信息的综合利用;四是强化技术“硬约束”,大力推进人民银行自建系统的应用升级,强化金融城域网管理,落实机构信息前置管理要求,促进金融业机构的自主应用。

信息应用创新的路径选择

        1.推动主体识别应用,提供截面维度的审慎监管工具

        影子银行监管中,通常将系统性风险划分为时间维度和截面维度。前者,指系统一些风险在时间维度的动态变化(主要指在金融机构内部如何根据发展到整个实体中扩大的过程);而截面维度则指特定时期下,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扩散的相互影响和分布情况。应对影子银行监管的需要,截面维度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较为匮乏,尤其是风险识别的有效工具和方法。

        为此,立足于机构主体识别,综合运用地理信息导航、图像识别、机构用户共享等技术手段,推动金融业机构信息应用,构建“数字普惠金融掌上服务平台”,帮助金融消费者对影子银行机构主体进行快速识别、精准搜索和定向导航,推动截面风险监控和预测能力提升。例如:人民银行扬州中支构建的“扬州市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图1),社会公众可通过手机端APP,对银、证(期)、保险、小贷和典当等行业机构,查询识别金融机构地理位置、网点LOGO、服
务内容与项目信息,实现广泛共享的主体识别功能。

        2.推动监管信息共享,提高风险监测、评估和预判能力

        一方面,要用采取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相结合的监管模式,把市场交易中涉及到的机构主体和各类金融衍生品都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手段纳入到到监管体系中。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协作,加快推进各监管信息系统的金融机构编码信息应用,从而构建起互联互通的金融业机构信息体系,为提搞金融机构管理中有效规避对手风险和因为个体造成的资产集中抛售等一系列不理性行为,通过信息的共享和合理披露能够得以有效解决,由此增强了监管有效性。

        3.建立金融防火墙,构筑信息安全生态

        一方面,隔离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的风险传递。防火墙是防止风险传递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有效区分影子银行和非法集资,影子银行特点是信用中介并不是吸收存款,有效的风险隔离是商业银行和民间借贷之间风险防范的必要前提,通过限制银行资金向民间市场的限制来隔离两者之间的风险传达,所以,同时要强化民间借贷的分析、检查力度,通过获得风险相关信息从而有效防范高利贷、非法集资,为民间借贷的合法化运营提供帮助。当前,小额贷款公司、投资公司、(非)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及互联网P2P公司作为合法化的民间借贷,大部分已纳入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体系,风险监测分析有效性提升。

        另一方面,推动金融业信息安全生态环境建设。运用互联网及高科技手段已成为影子银行业务运转和资金流向的新模式。加大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是一项重要环节。如: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建设的“金融业信息安全生态评估系统”。通过信息安全测评体系,量化测评指标,规范开展非现场测评,推动精细管理。系统有利于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协调机制,也是夯实信息科技风险“三道防线”、构建影子银行金融防火墙的环节保障。

        4.建立有效预警监测与风险化解机制

        强化影子银行风险监测,关注和监测重要金融机构、市场和工具,分析和预判风险隐患。主要有三个步骤:首先,建立影子银行风险监测机制,了解掌握影子银行机构和业务发展的新方向;其次,提高对风险化解的及时性和完备性的研究力度,及时预测、及时建议、及时处置,最低其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最后,要推动同业范围的影子银行监测数据的共享,不同监管主体之间有效共享相关数据。如:人民银行扬州中支开发建设的“法人金融机构风险监测系统”中的《辖区风险分布图》。通过金融机构业务数据采集,运用统一会计处理方法和数据统计口径,数据导入后,通过可视化技术,及时展示结果、掌握风险动态,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披露。

        5.推动“LEI-FOC”管理体系建设,覆盖监管盲区

        要全面开展国际化的双边或多变金融监管合作,通过增强与外国监管机构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合作经验,实现影子银行监管中的跨国监管真空;同时,通过法律化的手段,签订双边监管协定,组成反洗钱等国际合作组织,强化国际间监管力度。

        要构建央行主导的“FOC-LEI”管理体系,积极顺应人民币“国际化”。 在金融机构编码体系调整的基础上,充分考虑LEI兼容性问题,推动编码方法调整、编码规则创新;积极探索与LEI融合的FOC国际推广策略;坚持以FOC体系为基础,推动LEI体系落地应用,逐步建立央行主导的FOC-LEI统一主体标识体系,使现有的监管框架适用于组织机构繁多复杂和产品创新发展迅速的影子银行体系,促进影子银行监管效率提升。

(文章来源:金融电子化杂志)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