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理论与实践逻辑

2013-07-19 12:56:35作者: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委员 王兆星编辑:
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是最不具备完美市场条件的领域之一,金融监管改革的目标最终还是让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应对非完备信息、非理性行为人以及巨额交易成本带来的挑战。

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与命运,我也是其中之一。金融危机后,我的工作节奏发生很大变化,差不多每两个月就要参加一次国际监管改革会议。这些会议绝大多数都是在瑞士小镇巴塞尔召开的。这座坐落于莱茵河畔只有16万常住人口的城市,俨然已成为国际金融监管改革风暴的源头,著名的巴塞尔协议III、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措施等重大国际监管改革方案都是在这里讨论通过,并成为世界性新的国际监管标准,对全球金融业态乃至经济政治都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打开关于巴塞尔这座城市的百度百科,我们看不到任何关于金融的介绍,可在这里制定的改革草案经常要拿到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讨论,所以有些政治家不免会问,巴塞尔在哪儿?它怎么能管得了全世界呢?秘密在于国际清算银行(BIS)总部设在巴塞尔。这家老牌的国际金融组织为上世纪70年代成立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和危机后成立的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提供秘书处服务,因此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和监管当局负责人就会经常云集此地讨论各项重大监管改革方案。

  现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均已成为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的正式成员,负有执行两者制定的各项规则的约束性义务。但它们制定的规则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标准,更重要的是这些规则反映了各国对金融危机的反思成果,沉淀了各界对近百年金融理论与实践演化的认知与思考,有助于平抑当前这场危机和防范或延缓下一次危机的爆发。

  危机尚未结束,监管改革也还在各个领域有序但并不平衡地开展着,这些改革也必然对我国金融业产生重大影响。在讨论若干具体改革领域前,我想先做一个鸟瞰式的概览,从中把握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轨迹与趋势。

金融监管改革的理论逻辑

  从亚当•斯密开始,崇尚市场机制的经济理论一直在学界占据重要位置,以至于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被称为主流经济学,而其他经济理论则被视为其分支。这种理念不无道理,新古典经济学的巅峰之作——阿罗-德布鲁模型描述了完美市场条件下,市场参与者如何在“看不见的手”的调控下实现终身效应最大化的过程。就像柏拉图的理想国、孔子的大同世界、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虽然阿罗-德布鲁模型并没有给出如何到达理想世界的路径,但却指明了经济理论努力的方向。完美市场条件包括三个主要的假设:一是完备信息,二是市场主体完全理性,三是没有交易成本。研究非完备信息的一支发展为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质疑理性人假设的一支成长为行为经济学;思考如何降低交易成本的一支演变为制度经济学。

  金融监管改革看起来纷繁复杂,但终究没有逃脱经济理论思考的范畴。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是最不具备完美市场条件的领域之一,金融监管改革的目标最终还是让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应对非完备信息、非理性行为人以及巨额交易成本带来的挑战。

  首先,从完备信息的角度看。金融体系存在着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行为人之间的信息极为不对称,这带来严重的道德风险。在现行的金融体制中,由于存在“大而不倒”等问题,金融机构的股东和高管只享受冒险成功带来的收益,却将冒险失败的损失留给了政府和纳税人。因此,监管改革必须制止或减少道德风险问题,通过更严格的资本监管制度、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额外监管措施、自救机制(Bail-in)、限制甚至分拆大型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等措施,约束行为人的过度冒险。此外,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体系和金融产品日益复杂,信息和透明度越来越成为影响市场信心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等复杂金融产品与业务的监管,并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标准。

  其次,从理性人假设看。市场参与者从来都不是完全理性的。一是市场参与者的认知能力有限,对风险的识别往往都是不充分的,因此,需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和消费者保护。二是市场参与者总是受到情绪的左右,很难对市场作出准确的判断,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周期性波动始终处于“欢欣-狂热-悲观-迷茫-再次欢欣”的循环之中,这进一步加大了经济金融的波动幅度,成为金融脆弱性的根源之一。特别是在巨额利润、浮动薪酬的诱惑下,行为人往往会丧失对风险的理性判断,出现过度冒险和投机,甚至欺诈等机会主义行为。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政策,强化宏观审慎监管,并对薪酬和分红进行监管,弥补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

  最后,关于交易成本问题。这不是本次改革的重点,但却一直都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重大问题,完善公司治理和内控机制是降低交易成本的核心。危机表明,即便是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其公司治理和内控机制仍然存在很大问题。对我国这类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如何通过制度改革降低交易成本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

  此外,金融体系的高杠杆性还决定了其特殊的负外部性。金融机构高负债与高杠杆经营特性决定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较高,风险的传染性很强。一旦发生系统性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将会波及大批存款人、投资人,波及大批企业及整个实体经济。因此,必须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努力降低单体机构风险演变为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

金融监管改革的实践逻辑

  金融监管改革的实践逻辑之一:从金融业的实践发展来看,存在着“危机-管制-金融抑制-放松管制-新的危机”一个大的循环。

  金融危机不同于经济衰退,如果把后者比喻为伤风感冒,前者至少是严重的肺炎。危机使金融体系的功能严重受损,甚至无法运转,如应对不当,有可能是致命性的损伤,如政府倒台乃至两次世界大战式的世界性灾难。因此,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是短短的几年,而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研究这场危机,它本身就昭示着未来几十年的金融发展趋势。

 1 2 下一页 尾页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