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关注信贷经营中的信息不对称

2013-08-18 13:34:43作者: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 王世雄编辑:
了解信贷经营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表现形式及其成因,并采取有效策略破解,对防范与化解信贷风险,提升信贷风险防控水平,已是商业银行面临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仅仅是战争需要信息的有力支撑,在商业银行信贷经营中同样如此,基于不真实信息下的信贷决策其危害性显而易见,每一笔不良信用的形成无不与信息不对称相关。了解信贷经营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表现形式及其成因,并采取有效策略破解,对防范与化解信贷风险,提升信贷风险防控水平,已是商业银行面临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表现形式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一方拥有相关的信息而另一方没有或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相关信息,从而对信息劣势者的决策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在信贷关系中,作为信贷支持的每一个企业都可能随时全面了解和掌握银行的信贷政策、信贷制度、信贷监管等银行信息,而银行却不可能拥有和掌握每个贷款企业的全部信息,这就形成了信贷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性,而企业具有信息优势,使银行经常处于不利地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信息源占有不对称
  企业与银行相比,在信息源的占有上具有很强的优势。其一是企业经营者直接掌握着企业的全部信息,包括资产、负债、现金流动情况、生产经营情况、资金运用情况、企业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企业发展前途和规划等,同时也深谙自身的全部风险信息。而银行作为主要债权人,在两权分离体制下,对企业本该知悉的信息往往知之较难,知之较少。加之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企业融资多元化,资金流量隐蔽、流向多变,更增加了银行了解和掌握企业信息的难度。这样,一方面,企业控制着企业所有者和银行投入的所有资源;另一方面,又控制着有关这些资源运转状况的所有信息。这种情况很可能造成银行资金在安全性和流动性上遭受风险和损失。其二是企业掌握着大量的市场相关信息,而银行在目前条件下,却不可能掌握众多企业的市场相关信息,而且市场信息容量瞬息万变,银行要掌握包罗万象的市场信息确实力不从心。

  沟通目的不对称
  银行与企业沟通信息的目的,是确定信贷支持和限制的企业、项目和产品,确定对企业、项目和产品支持程度,确定对企业、项目和产品的信贷管制力度,具有多项选择性,而企业与银行沟通信息的目的是单项选择,就是寻求信贷支持。由于沟通目的的不对称,而企业又具有信息源优势,这就必然为企业对银行的信息传递提供了广泛的选择性、宽幅的伸缩性,同时也是经营者产生道德风险的温床。一个项目为了取得信贷支持,项目经营者可以利用专业分工的特殊信息,给项目的市场前景进行美化和润色,对市场风险信息进行人为的调节和压缩。一个企业为了信贷支持,经营者可以利用掌握企业全部信息的优势,对企业负面信息进行隐蔽性操作,运用符合信贷支持的信息对企业进行包装,隐瞒真实的经营业绩和风险状况,有的虚假信息经过加工已达到了天衣无缝、以假乱真的程度,使银行屡屡上当。银行为了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实施信贷监管,对相关企业的资产负债、应收账款等基本财务信息提出调节要求,而企业由于信息的“黑箱”操作,常常使银行的调节信号虚化,把对企业经营行为的调节变为报表的调整,把对企业的价值调节变为价值符号的调节。

  因为企业给银行提供的信息具有单一的目的性、很强的功利性,经营者的道德风险短期内又难以有效地防范,这就使银行时常处于虚假信息的笼罩之中,如果银行把握不准,则会产生差客户驱逐好客户的“逆向选择”,加剧信贷风险。

  识别手段不对称
  目前,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都十分重视市场和自身的信息识别,并在识别手段上有了很大进步。如有的企业已建立自己的专职信息机构,配置专门信息人员,在社会聘请兼职信息人员,并在信息识别处理上借助计算机网络,模拟市场进行深层次的定性分析识别,运用数理模型进行信息定量分析识别,使企业的信息识别逐步转向科学的理性识别,成为强有力的决策支持体系。而目前一些基层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信息识别还处于看报表、汇数字、搞对比的传统信息识别上,停留在肤浅的定性分析阶段和经验判断阶段,有的商业银行对各企业的财务报表和有关资料还没有输入微机管理,缺乏连续性、系统性的信息识别,这就为企业虚假信息对银行决策的干扰,开了方便之门。银行信息识别手段的落后,远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然会人为地诱发信贷风险。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