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农村金融的渠道转型

2013-08-23 10:00:46作者:山东省农村信用社日照办事处 安华勇编辑:
农村金融转型,科学的市场定位很重要。农村金融将如何实现自我服务方式转型,完成“蝶变”?

面对未来银行转型的思考、面对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压力的不断加大,以及外部金融机构竞争日趋激烈的复杂形势,农村金融将如何实现自我服务方式转型,完成“蝶变”?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银行服务方式转型的话题,并不是从去年才开始,自1995年全球首家以网络银行冠名的金融组织安全第一网络银行“虚拟之门”打开以来,在国内,转型早就在默默进行。1998年招行推出了“一网通”领跑网上金融业,近年来,招商银行在“水泥+鼠标”的业务模式基础上,又进一步推出了“水泥+鼠标+拇指”移动互联网时代业务发展模式。中国四大商业银行也没有停止对服务方式转型的探索,中行正加速从一家传统银行向“鼠标加水泥”的现代化银行转变,建行实施“智慧银行”规划,大力发展电子渠道。

        在这方面,农村金融明显慢了几拍,有些是最近3年才开始转型,有些至今还没有觉醒。随着新型农民的成长,农村客户的年龄、文化等结构正在悄然发生变化,80后、90后青年逐渐成为农民主体,他们习惯“触网”,新事物学习能力强,再加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井喷式发展,金融服务方式的革命已经到来,广大农信人要把握发展趋势、顺势而为,加快电子渠道建设,否则将被淘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农村金融服务方式转型,是一次‘革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要想打赢这场战争,要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分析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做到先入为主,占领市场制高点。

        农村金融服务首先要有“庙”,得有机构。要有“腿”,得有网点,还要有“手”,以及服务的产品手段。现在不缺“庙”,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脱了草鞋换皮鞋”的农行也回来了,还有政策银行农发行等等。相对而言,农行等商业银行农村网点较少,金融产品较多,网银等电子化水平较高,是缺“腿”,不缺“手”;而农村金融“腿”不缺,绝大多数地区实现了乡镇全覆盖,现在最缺的就是“手”,解决“手”太短、太少的问题,将是未来农村金融转型的重点。

        最近几年,山东省农村信用社通过“农金通”农民金融自助服务项目这双“手”,—下子把金融服务送到了村庄,捧到了农民面前。他们不仅仅只有这一“手”。自去年年底开始,他们在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基础上,正在积极打造‘农村金融服务示范社区”建设,顺应城乡一体化要求。

        “农村金融服务示范社区”建设以提高网点服务水平为基础、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依托、以新型电子银行类产品为核心的新型农村金融社区服务模式,即“1+N1+N2+N3+…”模式。“1”是指社区内的农信社营业网点,“N1”是指社区内布放的ATM、CRS等大型自助机具数量,“N2”是指社区内安装的“农金通”、POS、信息机等各类小型电子机具的数量,“N3”是指社区内居民使用网银、手机银行等的数量。通过有效扩充各个层面、不同功能的服务硬件,利用功能日益强大的信息网络技术链接,加上不断丰富的信贷类、电子银行类、银行卡类、理财类、外汇类、中间业务类产品等,逐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新型农村金融社区服务模式。

        农村金融转型,科学的市场定位很重要。电子银行在改变人们交易方式的同时,也加剧了金融业的分化。大银行争取牌照、混业经营,日益走上全能化;而农村金融是地方金融机构,是小银行,服务“三农”、社区、县域的使命,注定它只能偏安一方。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小银行就要做小银行的事儿,农村金融要在如何服务好自己的基础客户群体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不求做全,可以做专,走“零售”之路,走差异化发展之路,面向“三农”、面向社区、面向县域经济,细分市场、细分客户,做出自己的特色,通过成功实现服务方式转型,让自己成为农村金融真正的“王者”。

(文章来源:新金融世界)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