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国内金融欺诈有多严重?

2013-01-25 15:51:33作者:万安集团首席信息官 欧阳超信编辑:
一些银行已经开始建立数据仓库以抽取社交媒体信息,他们期望有一天能用上这些海量信息。你会惊奇地发现许多人毫无保留地与其他认识或非认识的网友分享个人信息。

有些人可能还记得好莱坞科幻电影《少数派报告》。汤姆-克鲁主演的警务人员在2054年通过拥有预知能力的通灵所提供的线索逮捕罪犯,即罪犯在犯罪之前已被逮捕。尽管有些一厢情愿,但防止坏人坏事的发生却是众人都希望的。不过这真的有可能吗?幸运的是,企业所面对的只是舞弊的风险。而非谋杀案件,最坏的结果是财务损失,而非性命威胁。根据全球风险顾问公司Kroll《2011年职业欺诈和滥用的联合国报告》显示,典型组织每年总收入的5%是由欺诈所引起的损失,平均损失达16万美元。最容易受影响的行业是银行业、制造业和政府单位。

         作为著名的《消费贷款业务管理》(Managinga Const Jmer Lending Business)一书的合著者之一,阿琳·所罗门认为:金融改革只有在正确的借款人行为举止下才能发挥,即明智使用信用、偿还债务,并在经济困难时减少消费。另一方面,对于错误借款人行为的解决办法,就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在消费金融业务上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这已经是一个国际性普遍概念,成为许多公司的标准和最佳实践,能够防止和减轻可能影响到公司的未知因素。

信用检查

         在国内,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被安置在中国人民银行监督下的人行征信中心数据库内。自2006年以来,个人信息、信用交易数据、按揭付款记录、累计预期次数等信息已被金融机构定期更新与上载。到2011年年底,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自然人数其计8亿多人,其中1亿拥有信贷记录。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企业及其他组织共计1000多万户,其中600多万户有信贷记录。这是可以帮助数以干计的银行访问其潜在或现有客户的信用信息.考虑到全国人口的规模,这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绩。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新规则,逐步开放征信中心数据库,让小额贷款及担保公司都能取得个人或企业信用信息。除了通过征信中心核查相关财务信息之外,其他常见信用检查包括通过网络访问不同国家数据库、验证个人身份、社保信息以及犯罪记录等。

         根据非官方统计,我国每年因恶意透支而损失的财产达数十亿元。不但破坏着金融秩序,而且直接侵害了信用卡发卡人的合法利益。正因如此,国家刑法第196条第二条款规定,拖欠还款超过3个月并被银行两次提醒后,借款人垮被视为恶意透支,最高刑期监禁为10年和罚款50万元。

预防措施

         作为第一道防线,业界有不同的反欺诈方法。从简单的电话号码和地址检查、黑名单验证,到复杂的人工智能、模糊逻辑,以及神经网络等,都可以用于识别潜在欺诈的工具。另一种方法是避免特定人群,以降低风险。例如,贷款公司可能为了避免日后难以索回的应偿还贷款而排除公务员申请,或某个地域拥有赌博习惯的出租车司机等。在产品方面,大部分小贷或担保机构构过分集中于相对大额的中小企业贷款,甚至是高风险过桥贷款。少数机构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推出新产品例如小额消费金融。另外,通过代理销售的申请贷款质量也可能很难控制,特别是当它涉及到与客户勾结、申报资料做假等问题时。除了常规的验证过程外,可考虑在合同上添加惩罚性或终止条款,实施严格规则,这将有一定的法律效用。

         欺诈不是只局限于不诚实的借款人。这意味着内部员工,如业务员与他人串通,以获取不当的贷款。Kroll的报告表明,58%的欺诈行为是由内部员工引发的,其中超过55%的共谋者担任公司高级职务。欺诈案中由老板或管理人员产生的损失相当于其他案件的9倍。因而,结合合规框架限制员工工作的合规范围,是公司治理的可用之处。

 1 2 下一页 尾页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