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思考

2015-12-15 17:42:42作者:包商银行信息管理部数据分析中心 于忠义编辑:金融咨询网
多年来,信贷类资产在商业银行资产中占比很大,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持续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就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进行思考与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大幕已拉开。商业银行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主体,适应经济发展模式转换,才能把握新机遇。经济的“新常态”必将催生商业银行经营“新常态”,进而带动风险管理的“新常态”。多年来,信贷类资产在商业银行资产中占比很大,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持续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就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进行思考与探索。

新常态下信用风险的表现与分析

        新常态是经济结构从发展不均衡、向均衡、再优化转变的开始。长期以来制造业带动我国经济发展,未来现代服务业继续被开发,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还将进一步上升。新常态的另外一个表现是,片面追逐GDP发展理念正在转变,兼顾生态环境、资源的和谐发展成为共识,经济增长从高速向中高速转变。

        银行业属于亲周期行业。在新常态的宏观经济背景下,经济增速的放缓,将会对银行信用风险带来哪些变化,变化后面存在哪些原因?

        首先分析一下我国商业银行连续五年的信贷资产质量信息。如图1所示,2011年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333亿元、不良贷款率1.10%。经历2011年3季度小幅回落之后,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连续上升。在2015年一季度不良贷款余额达到9825亿元、不良贷款率1.39%,不良贷款余额连续15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率连续13个季度上升,双双伴随继续走高的趋势。

图片7.jpg

        对商业银行贷款准备金的占用,从2011年第一季度9973亿元,贷款损失准备连续17个季度上升。在2015年第一季度达到20826亿元,上升2.09信。

        关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对资本的占用情况。如图2所示,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从201 3年一季度643351亿元,在2014年二季度小幅回落之后,连续上升,在2015年达到803087亿元,上升24.83%。

图片8.jpg

        综合上述信息分析,可见经济下行压力在逐步释放。在新常态宏观经济背景下,经济增速放慢,带来的是对银行信贷需求的下降。由于货币流转速度放缓,经济繁荣期隐藏的风险开始暴露出来——银行客户出现违约。随着违约概率的逐步上升,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将持续下降。笔者认为,造成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下降的因素很多,各因素间相互交织复杂,这里主要按照四个方面进行梳理总结。

        1.经济下行的大环境决定。经济下行,经济前景不明朗,社会投资热情下降,招商引资难度加大,融资需求下降。部分企业非但不投资反而缩减产能,造成下游企业困难加重。社会融资环境紧缩,企业融资渠道减少,现金流减少,成本上升,企业经营业绩随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财务状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危机,导致企业利润下降,还款来源下降,客户还款意愿差,违约风险加大,银行信用风险随之加大。另外,押品价值波动,不能完全覆盖本息,达不到预期风险缓释效应,放大了银行信用风险。

        2.逆周期性效应。经济繁荣期形成的存量信贷资产,使银行资产“虚胖”,在经济下行期间其风险开始暴露,同时伴随传导性,这是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国内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的同质化经营,导致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在某些风险维度集中度过高,历史存量业务极其容易引发风险发酵、蔓延。对于逆周期性风险,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应当在最低资本要求和储备资本要求之上计提逆周期资本。逆周期资本要求为风险加权资产的0~2.5%,由核心一级资本来满足。但是由于绝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实施资本管理办法,逆周期计提资本还没有发挥其真正作用。

        3.风险管理有效性差。组织架构、制度、职责、流程等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设施。而风险治理就是基于这些基础设施确立风险管理参与者(股东、董事会、高管层等)履行风险管理责任和义务时,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动态过程。巴塞尔协议第二支柱,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风险管理框架,明确风险治理架构及其每个关键节点的权责。

        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经营,基本已建立一套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体系,但是大多具有模仿性、雷同性,在具体风险管理过程中,链条过长,存在信息歧义和传导迟缓现象,风险管理没有顺畅、有效地执行落实。

        4.被动的风险底线降低。由于新常态的经济下行和利率市场化压力,市场整体流动性差,商业银行负债成本提高。商业银行经营层面,迫于经营绩效和股东收益的压力,为了保持原有的收益率和维护客户关系,被迫将风险偏好容忍度降低,不得不将一部分贷款发放给高风险客户,否则有可能将眼前的机会拱手让给竞争对手。

信用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

        首先,直接融资规模正在扩大,具有直接融资性质的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承兑汇票等达到了社会融资总量30%以上。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开放,社会直接融资比例在逐步提高,直接融资对银行信贷挤出效应明显,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将会不断降低,商业银行内外交困。

        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竞争环境和竞争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金融来势凶猛,客户行为发生改变,金融脱媒加速形成。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应具备相应对策,直接或间接应对问题。

        其次,利率市场化。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2015年5月1日起施行《存款保险条例》和《商业银行法》修订,以及最新出台的《大额存单管理暂行办法》,预示着存款利率市场化很快开放,利率市场化只差“临门一脚”。真正利率市场化环境中,利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商业银行有利率自主权。利率市场化之后带来的利差收窄,单纯依赖获取利差收入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如何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配合信贷条线提供满足不同层次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借此巩固与发展客户关系,是信用风险管理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新挑战。

        最后,就是监管政策出台节奏加快,监管内容越来越严格。监管机构是在“显微镜”下监控着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稳定经营。对银行而言,适应日益复杂的监管环境是一项极为严峻的工作。

信用风险管理优化与创新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可以借此确立自己独特的发展战略,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线,确定因时而变、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在如下几个方面做精做深信用风险管理,让信用风险管理更好的适应新常态。

        1.建立健全整体性风险管理机制。新常态下,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等多重复杂因素叠加压力下,导致各类风险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关系更加明显,单一信用风险管理变得更复杂。这也给予我们一个启示,在金融体系日益复杂的前提下,做好信用风险管理工作,需要加强整体性的风险管理。整体性风险管理是跨部门、跨产品、跨风险种类、跨账户、跨周期、跨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最终体现为银行各层级、机构、部门、全员参与风险管理过程,配套制度、流程、职责等执行落地,并能与动态的竞争环境相匹配,最终达到顺畅有效。

        2.继承和创新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信用风险管理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走内涵增长型可持续性道路,核心含义是强化内部评级模型的开发和应用。评级模型代表了国内外同业的先进经验,是通过基本假设,基于历史数据,用过去预测未来。在一个动态竞争的环境中,风险模型的结果往往受现实中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还不能全盘复制同业。要结合自身现状,考虑多方面因素同时去除共线性,增加调整项,在使用中要逐步的中国化、本地化,提高风险评级模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产品和业务模式创新。通过创新驱动,加速改变同业中的高度同质化现状。商业银行通过产品创新,例如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品等,可以合规地调整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有效地转移和分散风险,同时激发出市场供需的活力。客观地说,产品创新需要市场的外在驱动。各类金融服务公司,金融中介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也需要开发新型的金融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在市场中提供服务,让市场的供需关系化解历史存量问题。

        4.贯彻执行监管合规要求。有效贯彻合规标准,可以节约信用风险资本占用。《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调整了相关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商业银行可以在新产品开发中重点倾向风险权重小的业务类型,加强合格风险缓释管理,利用好监管的优惠。可以有效运用储备资本、逆周期资本要求等其他资本工具,防范风险。

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预示着金融改革开始步入深水区,各类新型金融产品的次第推出已成银行经营改革的最大亮点,商业银行还需按照监管要求做到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披露。

        5.风险计量信息化。信息系统使风险计量化成为可能,这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在《新资本协议框架改进方案》中特别强调的。要求使用管理风险的信息系统,做到及时全面的识别、监测、预警、计量、验证、压力测试、报告风险。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原来是“干完再算”,今后是“先算再干”,即传统的信用风险主要重心落在贷后管理上。今后通过信息化系统在信贷业务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进行风险指标监控预警,先把风险指标量化之后,衡量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再判断是否开展此业务。另外,可以建立信用风险统一全视图,使用全面风险报告多维度展示信用风险细节。

        6.积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善信用环境。整体信用环境的改善依赖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2014年6月国务院颁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明确强调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努力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使诚实守信者得到保护、作假失信者受到惩戒。商业银行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

        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始作俑者。长期以来,信用信息的缺乏给银行信贷业务带来了巨大隐患。社会信用体系打通了经济社会不同领域的数据隔阂,实现不同行业、地区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参考信用体系外部数据,在银行内部授信、定价、审批、贷后、抵质押物管理等环节更加精确化,整体提升信用风险管理能力。

(文章来源:《金融电子化》杂志)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