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论金融脱媒现象及建议

2013-08-29 14:11:21作者: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营业管理部 汪洋编辑:
金融脱媒将促进金融制度、金融组织、金融工具的创新,提升金融体系中资金融通效率,拓展新功能,从而推进整个金融体系不断发展、健全。

多年以来银行一直是我国信贷资金分配体系中的绝对主体,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融通资金完全依赖银行。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及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社会融资结构逐渐发生变化,非金融企业融资渠道逐渐拓宽,居民可投资的金融资产种类越来越多,银行的融资中介地位逐渐下降,由此引发出一个热议的话题“金融脱媒”。

银行业应对金融脱媒的建议

        金融脱媒的表现形式
        金融脱媒是资金盈缺者之间不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而直接进行交易的现象,而“媒”就是金融媒介机构。考虑到银行与非银行金融中介在融资活动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可以将金融脱媒分为狭义层次与广义层次,狭义层次即银行层次的脱媒,广义层次即整个金融部门的脱媒。从目前国内外金融脱媒的表现形式来看,主要反映为4类。

        第一类,在信贷、利率、外汇等管制或者高通胀下,公众为寻求资产保值增值,多样化配置金融资产,从而脱离银行在金融市场上购买股票、债券、保险和基金等。在信贷收支表上反映为银行资金来源方减少。第二类,企业以发行股票、债券和票据等方式直接筹集资金。在信贷收支表上反映为银行资金运用方减少。第三类,由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中介推出的各类理财产品、资金信托计划等在传统的融资形式上发展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在信贷收支表上反映为银行资金来源和运用同时减少。第四类,公众之间不借助任何金融中介机构,直接进行资金融通,如民间借贷。此类脱媒完全游离在金融部门之外。前三类属于狭义层次的金融脱媒,即银行层次的脱媒,第四类则属于广义层次的金融脱媒,即金融部门的脱媒。

        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金融脱媒的出现可能具有不对称性,资金来源与运用并不必然同时出现脱媒,只有一方出现金融脱媒是可能的。例如当资金流入减少时,银行来源方出现金融脱媒,但银行可以从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使得银行可运用的资金并不减少,此时就出现了银行资金运用方没有出现金融脱媒,而来源方出现金融脱媒的情况。再者,发生银行层次的金融脱媒时,金融部门整体可能并没有发生脱媒。资金余缺的调剂虽然绕开了银行,但并没有直接在资金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之间融通,而是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配置。这时银行资金来源方出现金融脱媒而金融部门来源方没有出现金融脱媒;或者银行资金运用方出现金融脱媒而金融部门资金运用方没有出现金融脱媒。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金融体系是依据经济中的功能需求,寻找实现这些功能的最优金融中介。金融脱媒“脱去”的是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金融中介组织形式或中介功能,由更适应及更有效率的新金融或新中介功能来替代。所以,金融脱媒将促进金融制度、金融组织、金融工具的创新,提升金融体系中资金融通效率,拓展新功能,从而推进整个金融体系不断发展、健全。

        金融脱媒的演化,实际上是银行功能的演化和金融体系壮大的过程,我国当前发生的金融脱媒,就是市场化下金融功能在不同主体之间的重新划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实践表明,随着交易技术的不断进步,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金融中介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不断提供新的投资工具,而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还未真正地表现出来。因此,我们需要金融脱媒来化解银行风险聚集,提高金融业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快银行转型,同时注重资金监控,防范风险传染,迎接金融脱媒带来的挑战。

 1 2 下一页 尾页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