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商业银行资本配置探讨

2017-10-27 19:30:07作者:包商银行 于忠义编辑:金融咨询网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且通过化解和吸收风险来赚取利润的金融机构,如何有效管理资本,且通过实施和优化资本配置来提高资本利用率,提高股东收益率是至关重要的。

有效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是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先决条件,可以为银行确定合理的资本总量和资本配置结构。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且通过化解和吸收风险来赚取利润的金融机构,如何有效管理资本,且通过实施和优化资本配置来提高资本利用率,提高股东收益率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立足于对商业银行资本配置的探讨,对资本配置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资本配置内涵与界定

  商业银行资本配置体现了资本从交易层面到经营条线,按照多维度风险类型口径的自下而上的整合。资本是抵补风险的最稀缺资源,商业银行科学的资本配置、合理分配,是提升资本收益率的快捷有效方法。如果从风险角度理解资本配置过程,其实质是将银行的总风险划分后体现到它源生地方的一个有效方法。
  
  商业银行的实际工作中进行资本配置可以满足在决策层 对机构、客户、产品等维度进行盈利性分析,进而为基于经 济增加值(EVA)的绩效考核提供数据支撑,能够实现风险 定价,使得金融产品定价更具理性。有效的资本配置能够强化资产组合管理的科学性,而且能够进一步促进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决策力度。
  
资本配置方法

  由于商业银行的治理架构、部门设置、产品结构等因素不同,所以资本配置方法通常是不一样的,业内比较常见的资本分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资本分配方法,另一种是自下 而上的分配方法,还有一种是上下结合分配方法。
  
  1.自下而上的资本配置。自下而上的方式由各业务单元计算自己的业务目标,计算资本需求,然后由全行对各业务单元的资本需求和资本供给总量做出决策来平衡,这是高度 分散化的方法。

  自下而上的资本分配法,首先各业务单元获取到所有交易级数据进行分析,从交易层面开始量化,在量化的过程中需要借助数理模型,得到单笔交易的资本量之后,一层一层向上汇总,及时调整最后加总,最终得到宏观层面一个总资本量。
  
  自下而上法适用于以交易口径或业务单元为单位的分析。首先计算信用风险资本、市场风险资本和操作风险资本,然后可以考虑分析业务间相关性做出相应调整,把三类资本累计得到总经济资本。这种方式与监管资本的计量过程比较类似,只是目前监管层面对不同类型风险相关性忽略不计。
  
  (1)信用风险资本。首先信用风险的资本需求一般通过测量各种风险因子如: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来计算。通过从客户信息、合同与借据信息、风险缓释信息以及行业、地区、期限和利率结构等信息测量和洞察。

  信用风险经济资本模型技术近年来快速发展,主要有Credit Metrics模型、KMV模型、Credit Risk+模型等,但是银行业在信用风险方面要达到成熟标准化水平仍然需要一段时间。信用风险建模主要四个步骤组成:计算特定期间的每个风险暴露的预期损失;计算每个风险暴露的预期损失波动:计算组合的预期损失波动;计算整个组合信用损失的概率分布。
  
  预期损失虽然不是风险的一部分,它对资本配置框架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决定经济资本的第一步,经济资本是实际损失围绕预期损失水平上下的波动。
  
  非预期损失在单笔贷款层面上建立模型,然后再决定组合后的损失。组合的多元化水平对信贷风险衡量至关重要,受到借款人之间相关性、单一风险暴露的影响,但是相关性不容易测量,更不容易由历史经验直接判断。
  
  此外,信贷业务组合通常让模型可以运行起来。为了给信用风险建模,银行需 搜集各类内部信用评级等级数据和历史损失数据,归集信贷业务受理、授信、还款计划、抵质押物、贷后 管理、核销、重组、清收等全生命周期数据,需建立一个内容丰富的数据库。
  
  信用风险的概率分布示意如图1。可以看到,信用风险损失的模式有很高的倾斜度。信用损失一般很低,但是偶尔也可能非常巨大。这些巨大损失通常出现在经济周期的下降期,客户出现违约,个别地区和行业可能引起更大违约,损失分布更加倾斜。

图片5.jpg
图1 信用风险的概率分布示意

  (2)市场风险资本。测量市场风险资本的方法是取某一时间点上的组合价值,计算资产组合价值对基础因子(利率、外汇、股价、商品价格)潜在变化的敏感度,计算基础因子潜在变化,然后综合敏感度和潜在变化来确定市场风险。

  区别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更强调组合概念从总体上分析市场风险资本大小,所以市场风险应基于组合方法而不是单笔评估。风险组合理论对整体的组合风险特征描述要比对单笔风险描述更权威。
  
  风险价值(VaR)是衡量市场风险的核心指标,VaR是金融资产受市场因素变化而引起的价值波动,所以VaR理论顺理成章成为市场风险经济资本计量的权威方法。在正态且线性情况下,VaR的解析公式:

公式1.jpg

  其中,Zα为与置信对应的分位数,如果在标准正态分布下,在99%的置信度下有Zα=2.33,w’为组合的头寸权重的N×1向量,∑为头寸每年汇报的N×N的协方差矩阵,Δt为持有期。W为净资产头寸,对衍生品来说就是资产组合的Delta头寸。
  
  (3)操作风险资本。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建模进展最慢,源于操作风险包含了大量不经常出现的事件。操作风险因素比较隐晦,特定时间环境可能引发操作风险的事件范围无穷大。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模型实现方法,需要统计损失分布明确损失的波动,然后在一段时间内99%的置信区间下计量得到相对应损失。

  操作风险数据缺乏是建模的障碍,实践工作中,绝大多数银行都不具备积累足够的同质损失数据,用以来建立统计模型,导致操作风险建模会不可避免的具有主观性成分。实践中可以参考巴塞尔协议提供的指标法、标准法、高级法这种渐进的方式操作。
  
  (4)汇总三类风险总经济资本。基于三类风险间的相关性思考,会出现这样的结果:F(A)+F(B)+F(c)>F(A+B+C),即三项风险资本简单累计总资本一定大于三类风险综合表现总资本需求。

  三类风险资本简单累计与每类风险分类采用的组合理论基础不一致,且不同风险间相关度很难计量。所以按照巴塞尔协议的建议风险累积在实践工作中使用保守型的方式,假设各类风险彼此独立。

  用数学方式表达,简单累计表示为:

公式2.jpg

  业内其他观点认为最好的假设是风险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理论正确的方法是取每种风险的风险资本的平方和,然后开平方。数学表达式是:

公式3.jpg

  很明显两种方法的计算出来的总资本差异很大。建议商业银行采用更保守的方法,简单累计衡量需要的总经济资本。
  
  关于持有期的统一需要三方平衡,市场风险通常是高流动性金融工具,头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均可能关闭;信用风险的显现至少要历经数月或数年时间,操作风险的持有期表现更复杂。业内基本采用一年持有期,我们必须认识到,这趋向于夸大一部分市场风险,并且可能低估一部分信用风险。
  
  2.自上而下的资本配置。自上而下的配置方式,总行层面基于各业务单元的过去业绩和预期收益等指标,对各业务单元分配资本并制定业绩目标,这种方式主要由高度集中化管理的银行采用。

  自上而下的资本分配方法,首先宏观层面确定商包含数量巨大的风险暴露,采用的建模工具要能够处理海量数据。信用风险建模最大困惑是如何将银行现有数据加工为模型可以识别的输入端数据,业银行整体的资本量,然后再向下按照经营机构、业务单元等一层一层进行资本分配。从上至下资本分配的规则及其权重的制定,一般以历史上一段时间各机构的经营数据作依据,分配因子的选择依照商业银行自身经营偏好和管理特色而定,没有统一规则,商业银行可以采用内部模型确定分配因子。
  
  实践工作中,首先确定资本分配框架,然后重点就是确定分配动因。定量的财务指标(如净收益、RAROC、EVA、ROE、ROA等)和定性的非财务指标(如市场前景、业务增长潜力、竞争力等)均可以作为参考。例如,使用利润波动作为对资本的衡量主要动因,业务的波动性越大,就需要越多的资本来支持。利润波动定量分析涵盖所有风险种类的波动性,是各类型风险因素综合表现的结果。可以定量分析出独立业务单元的汇总层面的波动特性,汇总时需要考虑多元化效应。
  
  在向下分配过程中,如果将利润波动作为关键参数。利润波动是一个风险收益的变量,利润波动方法认为过去业务活动和客户行为会延续到未来。
  
  同大部分建模方法论相似,利润波动法对数据质量要求很高,理想状态下,数据总量应当至少涵盖一个业务周期,实际工作中,出于统计的显著性,建议至少具备3年历史的利润数据。随着业务的增长,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都会增长,同样会引起利润波动,通过把利润与平均资本余额百分比的方式表现出来,来削除随时间增长引起的波动。在波动分析时,就是分析这一比率替代利润数字。
  
  另外,不同的业务产品之间存在自然对冲效应,因此,这个自然的对冲因素,应当在资本配置流程中考虑。每个独立业务单元和全行层面的利润波动都需要计算,然后将单个业务单元的波动与全行层面的波动进行比较。如果业务单元波动的总和比总行利润波动大,那么多元化效应就存在,这个多元化效应则会被合并入风险资本的计算中。
  
  最后,在自上而下资本分配完成之后,对所有业务风险进行全面估算。通过全面评估可以视为对从交易层面自下而上的风险计量、管理流程和控制来进行对比和核查,可以呈现业务风险的动态趋势,有效说明业务风险分散化的后果。
  
  3.上下结合的资本配置。上下结合是理想化的资本配置方式,银行可以考虑采取从下到上和从上到下结合的方法。上述从下到上模式,它由各业务单元计算自己的经济资本需求,然后层层汇集到全行层次;全行层次采用内部模型等方法从上到下对各业务单元作相关性分析,并据此对全行和各业务单元的经济资本需求作调整和最后配置。

  上下结合的配置方法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结合,首先计量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各自所需的经济资本。按自下而上路径,在一年持有期内99%置信区间下,对每笔金融交易计量经济资本要求,然后逐级层层向上汇总,得到该类风险所需资本数量,将三类风险的经济资本相加得到经济资本总量。再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同时考虑相关性分析,对经济资本在业务单元等口径进行分配,用以对自下而上验证和复核。上下结合是一种综合方法,银行对经济资本配置的层次则取决于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水平。单方面从内部精细化管理的角度考虑,可以对机构、业务条线、产品、客户、行业、区域、渠道等多维度、多层次的进行风险业绩评估、经济资本配置和业务决策,这样银行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业务经营的细节,由此作出的决策可以提高RAROC。并且经济资本配置的颗粒度越小,精确程度越高、资本使用效率也越高,对股东价值增值的作用也越大。
  
  上下结合的配置方式虽好,但是在配置过程中所消耗的沟通成本很高,投入的精力会很大,但是配置的执行效率可能会较慢。各业务单元与总行层面需要统一对资本配置的严肃态度,统一量化规则和认知标准,将收益、责任和成本进行清晰划分,平衡各方利益,这往往更多依赖于银行内部管理机制。
  
结束语
  
  同业没有对资本配置的方法做出优劣判断,资本配置完全是依照银行资本管理水平和经营偏好而定。自上而下的资本分配方法的优点是自上而下地进行分析,并且能够给出单个业务的风险资本和股东所观察到的风险(波动的收益)之间的关系。但在低一些的细节层次上进行这项工作会略有困难。而自下而上的资本分配方法则恰恰相反,它在较低的层次上可以很好地估计事前风险,但加总层次越多,它对于并不稳定相关性依赖就越多。上下结合配置方式是最理想的,配置过程中可以实现互相约束和验证,但是对银行内部管理水平要求较高,投入的成本较大。
  
  (注: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文章来源:金融电子化杂志)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