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村镇银行:发展很快 挑战很大

2014-09-04 14:35:27作者:常戈 王力编辑:金融咨询网
村镇银行的兴起,有效缩小了城乡金融服务差距,提升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但是,当前村镇银行在定位和发起策略、管理模式和治理结构、资金组织和清退保障以及风险和监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扬长补短成为村镇银行能否继往开来的重要一步。

近年来,为了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金融抑制”问题,在中国银监会调整放宽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引导下,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得迅速发展。截至2013年年末,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1071家(不含分支机构),遍及全国31个省,覆盖1083县(市),农户贷款和小企业贷款分别达1455亿元和1825亿元,合计占比达到90%。村镇银行的兴起,有效缩小了城乡金融服务差距,提升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但从整体看,村镇银行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还面临着制约发展的诸多问题,亟需在实践中研究解决之策。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和运行特征

        经过七年多的发展,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呈现出以下重要特征:

        (1)村镇银行发展速度较快,监管指标完成较好

        自2010年起,村镇银行开始快速发展,在2007~2009年仅实现两位数增长后,2010年新设数量达到203家,2011年的增量规模更是达到了288家。截至2012年年底,资产总额达4343亿元,其中各项贷款2330亿元。负债总额为3695亿元,其中各项存款3055亿元。农户贷款余额为848亿元,小企业贷款余额为1118亿元,占全部贷款比重达到84.4%。各项涉农贷款呈现高于全部金融机构增速的良好势头。

        村镇银行各项监管指标总体较好,截至2012年年底,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26.93%,核心资本充足率为25.57%;贷款损失专项准备充足率为357.18%,拨备覆盖率为669.33%,贷款拨备率为2.17%,流动性比率为69.89%。村镇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3%,低于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水平;村镇银行全年共实现利润75.2亿元。

        (2)中小银行成为发起主体,区域选择存在啄序效应

        根据研究,我国村镇银行主要参与发起设立的金融机构包括5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6家股份制银行、6家外资银行、104家城市商业银行和120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其中由城商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起的量占60%以上。由于村镇银行经营绩效受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明显,而监管部门规定一个县原则上只能设立一家村镇银行,村镇银行在区域选择上呈现明显的啄序效应。在区域分布中,东部地区占41%,中部地区占30%,西部地区占29%,呈现东部机构相对较多、部分区域相对集中的态势。全国村镇银行覆盖了县(市)总数的57.6%,剩余的1636个未设县大多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

        (3)经营结构体现了草根性,优势领域主要在乡镇

        村镇银行机构规模小,管理层级少,信贷审批管理链条短,贷款审批程序便捷,利率定价机制灵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间高利贷的发展。很多村镇银行贷款规模逐年减小,贷款主体以“三农”与小微企业为主。比如浙江省村镇银行户均贷款小于100万元的占总数的56.3%,随着开业时间的延长,户均贷款额明显趋于下降。村镇银行的优势区位主要在乡镇,其在乡镇的分支机构一般人员在12人以上,高于同区域的农信社分支和农行网点,而农行等在多数乡镇未设网点,且网点只能经办储蓄等非资产类业务,村镇银行在乡镇的业务授权和人员优势使其具备了错位竞争力。

        虽然发展迅速,但整体而言村镇银行尚未形成服务“三农”的规模化和集团化效应,份额贡献还很小,支农绩效有限,涉农贷款余额仅占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1.02%,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0.27%。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实现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1)村镇银行的定位和发起策略问题

        当前,很多发起行设立村镇银行仅仅出于实现“跨区经营、占据市场、享受优惠、提高形象”等目的。银监会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70多家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不足50%。值得关注的是,银监会的统计方法将凡是在县域的个人和企业贷款都定位为“三农”贷款,很多村镇银行的贷款实际流向了县级市的居民购房和非农项目,也有将企业信贷“分拆”成散户贷款以迎合农户贷款比例要求的现象。

        现代企业的发展一般要经历创业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农村经济转型的渐进性和金融需求的层次性也决定了村镇银行发展要经历多个阶段。创业期主要是扶助农户和小微企业发展,也就是扶助农户发展种植、养殖业,解决农户基本再生产的资金困难,促进小规模农户向组织化的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转变;加大对农村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满足客户浅层次的存贷金融需求,在支持服务中取得客户认可,培育一批与村镇银行密切相关的基础客户。这一阶段由于村镇银行尚未开发出能显示其比较优势的经营模式与信贷技术,与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存在同质性竞争。成长期是村镇银行与客户互利共赢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村镇银行有了自己独立或者参与扶持起来的比较成熟的经营领域和客户群体,农村经济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带来大量的金融剩余。

        大批农户和个体工商户具备了一定的资金实力,成为活跃的经济主体,农村小微企业产业化、组织化水平不断提升,金融需求趋向多层次、多样化。村镇银行针对中低端市场的经营模式逐步成熟,与其他金融机构形成差异化和互补性的市场格局。成熟期是综合服务提供商阶段。随着农业产业化链条的延伸,农业小企业逐步发展为中型企业,富裕起来的农户实行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农村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村镇银行与农户、农村经济组织、民营企业等建立起了成熟的客户关系,具备了较强的经营基础。此阶段,村镇银行将发展成为具备综合服务能力的金融中介,为转型的农村经济提供合作中介、信息咨询、风险管理、财务顾问、技术支持等源于金融、高于金融的“能力支持”服务。

        以上所说的是一般的、普遍的发展路径和战略。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户致富方式和农村企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村镇银行的发展阶段也可能是跨越式的。这样,村镇银行设置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条件、人文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以及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坚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在经济发达地区,可直接设立多种所有制的村镇银行,采取市场化方式促进民间资本投资参股,建立规模型的村镇银行;在经济欠发达区域,应循序渐进,优先设立小微化的村镇银行。总体而言,村镇银行现阶段的基本目标,就是解决农村最基层客户的资金需求,不从这个定位出发,没有循序渐进的扶助过程,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村镇银行。

(2)村镇银行的管理模式和治理结构问题

        受各发起行性质、规模、管理体制及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等差异性影响,村镇银行管理模式和治理结构存在多元化的特征,目前,村镇银行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管理总部管理模式。银监会在2010年4月20日发出的《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中提出,对设立10家(含10家)以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发起人,允许其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管理总部。管理总部不受地域限制,履行管理和后台服务职能。村镇银行管理总部实际上类似于事业部制或准事业部制,实行连锁式经营。

 1 2 下一页 尾页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

业务银行卡
村镇银行为何发卡难

村镇银行在快速扩张的同时,遭遇了没有银行卡等电子支付工具的瓶颈,其发展遭到严重制约。根据调查,影响村镇银行发卡的因素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