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中国人寿力推马年开门红新品

2014-01-03 13:45:41作者:编辑:金融咨询网
中国人寿秉承“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对其产品线进行全面梳理升级,将2013年银行保险渠道的明星产品“国寿鑫丰”升级为“国寿鑫丰新两全保险”,并将于近期推向市场。

保险产品本身具有较高的保障功能,寿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后,产品定价更具竞争力,加之其所兼具的财富管理和资产传承功能,使得保险这种理财工具更具鲜明特色,是居民家庭财务规划中的基石。

  2013年下半年,在寿险行业费率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人寿秉承“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对其产品线进行全面梳理升级,并将2013年银行保险渠道的明星产品“国寿鑫丰”全新升级为“国寿鑫丰新两全保险(A款)”,并将于近期重磅推向市场。

寿险费率改革新品竞相升级

  在保险业,围绕着保险业的转型与发展,各种讨论和思考一直不绝于耳。“保障与理财并不冲突,保险不再强调回归保障,保险不仅是保障更是一种理财。”2013年7月21日至22日,在全国保险业转型发展研讨会上,相关监管人士为保险业重新定调,并明确了今后保险在各类理财工具中的地位。

  2013年,对保险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8月初,保监会发布《关于普通型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寿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正式启动。至此,持续了14年之久的普通型人身保险预定利率突破2.5%的上限。

  “随着寿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寿险预定利率放开,把定价权交给保险公司和市场,保险公司将有能力设计出更具有竞争力的保险产品,来满足保险消费者在保险保障、资产保值增值、合理避税、财富传承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中国人寿产品开发部负责人表示。

  政策开启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保险企业快速反应,保险公司纷纷推出了其费改后的新产品,预定利率均升至3.5%。而在中保协主办的 “2013中国寿险业十月峰会”上,保监会相关负责人透露,费率改革两个月来,各人身险公司报送的费率改革产品达到82个。

中国人寿力推开门红新品

  中国人寿将于近期重磅推向市场的 “国寿鑫丰新两全保险(A款)”,延续了老款国寿鑫丰的原有特点,集高现金价值、高固定收益、高保障等多功能为一体,升级后的新产品现金价值更高、固定收益更高,保障更高,可有效满足银行保险渠道客户稳健理财,同时兼顾保障的多方面需求。该产品也将成为国寿在银保渠道迎战2014年开门红的明星产品。

  据了解,旧款国寿鑫丰自上市以来,广受市场追捧。来自中国人寿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9月底,老款国寿鑫丰在上市之后,便创下了新单保费300亿元的佳绩,极好地表明了银行保险渠道消费者对该产品的高度认可。

  升级后的国寿鑫丰新两全保险(A款)为一款5年期趸交产品,一次性交费,保障期可达5年,具有高达3倍基本保险金额的意外身故保障,可以防患于未然,为客户提供充足的保险保障。一次投入,收益稳定。

引领保险理财新观念

  “保险本身的确有财富管理和资产传承功能,过去一直比较强调保障功能,但从近年来大额寿险保单仍频出的实际情况来看,高端客户购买保险的理由还是更侧重于资产保全和财富传承。”中国人寿银行保险部相关负责人认为,基于市场的反馈,保险完全有竞争力与股票、基金、信托等理财产品在一个队列里。

  国寿鑫丰新两全保险 (A款)与普通的两全保险相比,具有三大特点:以30岁男性为例,一次性交费1000元,国寿鑫丰新两全保险(A款)的基本保额高达1180元,较鑫丰产品的基本保额1123更高,打破鑫丰创下的中国人寿现有5年期产品保额之“最”纪录,可谓满期固定收益更多;第二,其第1保单年度末现金价值高达1035元,再次打破鑫丰产品1020元的纪录,问鼎中国人寿现有5年期产品现金价值之“最”。第三,国寿鑫丰新两全保险(A款)延续了鑫丰产品保障范围广的特点,身故赔付1倍基本保额,意外身故共计赔付3倍基本保额。另外,由于基本保额更高,同等保费下国寿鑫丰新两全保险(A款)保险保障较鑫丰更高,取代鑫丰成为公司现有5年期产品中保障之“最”。

  中国人寿理财专家解释称,如果一位30岁男性趸交10万元保费,保险期间为5年期,如生存至保险期满时,可获得满期金118000,如果因意外不幸身故,则可获得354000的赔付。该产品投保简便、收益稳定、适应人群广泛、到期给付,可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在人生各个阶段的理财需求。如果被保险人在18至25岁,这笔满期金可以作为婚嫁金、创业金;25至35岁:可以作为保障金、子女教育金及资产保值增值;35至50岁:可作为保障金、未来养老金、投资理财;50岁以上:稳健理财、养老金、合理避税。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

新闻特写
新农合八年:国寿拟推大病保险专属产品

目前中国人寿专门针对“大病保险”开发的专属产品已完成设计,正在等待保险监管机构的指导性条款出台,一旦在监管机构备案、获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