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大数据助力银行实现业务数据价值

2016-04-12 17:01:01作者: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数据中心 徐晶倻 薛莹 何君编辑:金融咨询网
本文着重阐述了银行业技术与业务融合的必要性,从大数据运用方面,研究提出了银行加强信息技术与业务融合的重点领域,并展望了银行信息科技与业务融合的发展前景。

信息技术是银行业务创新发展的驱动力,近年来,银行业利用互联网低成本、全球性、实时性以及互动性等特点,加速了业务处理电子化、管理决策信息化、服务渠道创新发展等,提高了银行业务处理效率,加快了产品创新部署,助推了银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的出现及新应用的实现,加速了银行业信息技术的创新步伐,银行业唯有充分认识新技术的进步力量,主动拥抱新技术,才能实现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着重阐述了银行业技术与业务融合的必要性,从大数据运用方面,研究提出了银行加强信息技术与业务融合的重点领域,并展望了银行信息科技与业务融合的发展前景。
  
一、银行业技术与业务融合的必要性

  首先,信息科技与银行业务的全面融合是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现代商业银行具有信息服务业的天然特性,信息科技的应用成就了现代商业银行的蓬勃发展。随着信息科技在银行应用的日益普及和成熟,单纯靠信息科技本身已难以带来竞争优势。只有坚持技术创新与业务创新的结合和协调发展,通过技术与业务的全面融合互动,才能有效提升现代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

  其次,信息科技与银行业务的有效融合是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激烈的同业竞争、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日益多样化的客户需求,促使银行运用新技术,不断开发新业务、新产品、新渠道,提供多样化、一个性化服务,降低营运成本,取得竞争优势。信息科技成为了大规模、全方位、创造性的金融巨变中极为活跃的因素,是银行业务转型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银行业唯有摆脱思维桎梏,深入研究前沿技术,以技术应用促进科技与业务有效融合,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银行业整体综合实力提升,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再次,信息科技与银行业务的深度融合是突破银行发展瓶颈的关键。当前,国内银行“部门银行”的管理体制和传统思维尚未打破,一定程度上存在科技与业务 “两张皮”现象,科技与业务部门没有形成创新合力, 部门单干情况严重,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普遍落后于互联网公司。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金融生态环境和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必须牢牢树立“技术业务不分家"的观念,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创新的视野,推动银行业向“以客户为中心”经营模式的转变,加快信息技术与银行业务紧密融合发展。
  
二、大数据时代:数据即是资产

  近年来,物联网快速发展,将用户端延伸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使人、物、数据、流程连在一起,形成“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实现信息交互和通信,产生了巨大的数据处理需求,大数据技术应运而生。

  大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需要新工具在合理时间内,整合共享,交叉复用,形成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最早提出“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大数据时代,银行意识到数据不仅仅是资料,更是一种战略性的资源,是银行实现经营、管理、服务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国内外银行通过建立企业级数据仓库和数据平台、运用数据分析等技术,以信息技术改造银行业务流程,提升核心竞争力。

  渣打银行将IT定位为“运营供给和创造"的源泉,用8年时间将分散全球的95个数据中心整合为3个超大型数据中心,对批发业务、中小企业和个人零售等各业务条线分散的处理系统,在功能模块、数据结构上进行了统一的逻辑集成。同时,打破地域和业务条线之间的隔阂,将全球各地的信息系统联结起来,实行了全行一体化的“大运营",建立了企业级的数据仓库,为业务的全面整合、IT的自动化运行和跨国产业链等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打下基础。

  光大银行运用大数据分析助力业务快速发展,推出了公司客户在线供应链平台、核心历史数据查询平台、风险预警平台等应用创新业务,有效服务客户,提升营运效率,为风险管理保驾护航。

  中国建设银行在新一代信息系统中专门部署了数据集成层模板,包括数据缓存区、数据记录系统、历史数据存储、分析数据仓库、实时数据仓库、公共数据集市等,能够有效存储数据,为产品快速创新奠定了基础。

  目前,国内各大银行纷纷搭乘大数据技术快车,建立大数据平台,充分发挥其在经营管理、客户分析、风险防控等方面的优势。
  
三、大数据实现业务数据价值

  大数据是促进科技与业务融合的助推器,电商在大数据应用方面已经较为成熟,银行业也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整体而言,大数据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数据分散、碎片化,标准不完善、规范不统一、质量不高,未能体现数据价值。当前,要采用弯道超车的勇气和魄力,加大资源投入,加快大数据发展步伐。

  1.加强数据分析解读,实现大数据价值

  银行拥有丰富的数据矿藏,不仅包括大量存贷汇核心业务结构化的账务数据,而且随着业务渠道渗透到社交网络、移动终端等媒介,还包括海量的在线交易记录、购买习惯、兴趣偏好、客户电话语音等非结构化数据。面对同样的数据,使用同样的数据收集软件,由于决策方式不同,处理的结果会大大不同。

  银行应结合整体战略部署和自身优势,明确数据分析解读的角度和方式,把对数据的分析,转化为通过数据结果解决实际问题的执行方式,挖掘大数据的潜藏价值,甄别有效信息,丰富客户图谱。目前,国内银行借鉴互联网开放、平等、共享、客户至上的理念,大力建设以客户为中心,面向服务的新一代核心系统,为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注入新动力。

  2.运用大数据收集、存储、处理,高效管理大数据

  第一,搭建大数据平台正式生产环境,建成全行统一的数据管控和服务平台,实现全行各类型数据信息的统筹管理。

  第二,全面整合内外部数据资源。一方面,部署电商平台,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的同时扩展客户数量,了解客户消费习惯、预测客户行为,使客户数据立体化、动态化,为发展小微信贷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开展电商合作,共享小微企业的经营数据和个人客户信息,为贷款企业授信提供依据。

  第三,基于账户交易数据对现有的客户群体进行细分,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全行统一信息视图,包括用户群结构、用户访问流量、购买周期、用户群利润贡献率,以及具体用户的购买频率、感兴趣商品预测、忠诚度、流失率可能性分析等,对每个客户群进行价值营销、风险控制等个性化服务。

  第四,做好大数据处理和加工。通过大数据管理,将零散的市场数据、客户数据迅速高效地转化为决策支持数据。智慧银行是大数据应用的良好平台,通过用户交互式技术和体验设备,吸引顾客浏览、使用、比较各类金融产品,精准挖掘客户需求,实现了对合适的客户、在合适的时间、通过合适的渠道、推荐合适产品的突破。

  第五,做好大数据面向业务的数据挖掘算法。在结构化数据分析领域,丰富数据处理模型,推出多种数据分析工具,实现全集团结构化数据的集中共享、分析挖掘和信息联动;在非结构化数据分析领域,建设集团信息库,包含信息检索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挖掘平台,使用分布式存储和计算技术对非机构化的数据进行清洗、存储和加工处理,使用文本分析工具、数据挖掘工具进行分析挖掘,发掘业务应用亮点,深入挖掘数据价值,实现数据价值提升和市场精准定位,支持数据化产品的创新和应用。

  3.利用大数据模拟业务实境,提升风险管控水平

  在大数据的实验环境下,新产品的需求和风险都可以得到更好地预判,从而提高投入回报率。银行运用大数据模拟业务实境,通过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采用整合共享、交叉复用的专业化处理,更好地预判新产品的需求和风险,提高投入的回报率。同时,银行利用大数据分析软件,监控客户、账户和渠道等,识别潜在违规客户,做出风险提示,提高银行在交易、转账和在线付款等领域的防欺诈能力。此外,银行运用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解决信息孤岛、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通过整合多渠道交易信息,以及个人金融、行为、消费等信息进行授信,实现信贷风险管理的精准性和前瞻性。

  展望未来,随着信息科技与银行业务的深度融合,银行业在管理模式上更趋扁平化、智能化;在业务流程上,以客户为中心,拥有强大的后台支撑体系,实现集中化运营;在服务渠道上,线上线下全天候、全方位服务客户,无人的智能化网点将逐步取代传统的手工网点,信息技术将真正全面渗透到银行的血脉之中,成为银行生存之本。
  
(文章来源:《中国金融电脑》杂志)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