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银行IT管理的跨平台之惑

2012-05-19 16:38:07作者:孙杰贤 编辑:
随着智能终端,网银,电话银行等业务应用的推广,越来越多的银行业务需要采用新的渠道和技术增强易用性和客户体验。

随着国际化竞争的加剧,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利用IT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来实施管理和业务创新,进而改变企业的成本结构和收入结构,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商业银行IT系统按功能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业务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渠道系统、其它系统。其中,业务系统作为对外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载体,关系到每个用户最终体验到的服务,保证其服务质量是每个银行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从大机到分布式
  为适应市场需求层次多样性、经营品种多样化以及银行业未来经营格局的要求,近年来,国内各大银行在积极推进数据大集中建设的同时,加快了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速度,从传统的总账处理业务发展到日益普遍的网银等电子银行业务。但在IT实现手段方面,传统的银行等业务系统尤其是核心业务系统通常在大型机上运行,并由银行网点的柜员通过特定终端操作。而新一代的网银业务系统通常都由最终用户在自己的客户端发起,最后由后端的大型机端来处理,这类业务系统属于横跨分布式平台和大型机平台的混合业务系统。

  “分布式平台的灵活性、开放性、经济性和标准化非常适合银行业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所以像民生银行这样将关键业务应用交给分布式平台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多。大机系统虽然成本昂贵,但在海量数据处理、持久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也是银行所必须拥有的能力。”民生银行科技处的杨杰向记者表示,“在新业务系统的部署上,是选择大机或者小机还是分布式平台,我们也比较困惑。我们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跨平台的IT环境如何有效监控和管理。”

  CA Technologies金融行业高级技术顾问崔涛在接受采访时也认同商业银行业务系统平台的选择是一件复杂的、具有挑战性的事情。他指出,从全球的经验来看,在新业务系统的平台选择上,目前并没有固定原则和方法,需要结合每个银行实际情况而定。基本考量因素包括:现有平台、移植成本、运维成本和银行的IT发展策略和信息化规划。”

  每个银行都会根据业务规模的增长来定制其IT发展策略,就像中农工建这几大行在10年前定制的“大集中”策略,导致几大行都选择了大型机作为其主要的业务平台。在考虑新业务系统时,后台的核心数据处理应该继续考虑选择的稳定可靠的大型机,然而前端考虑到最终用户的操作,可以选择分布式系统作为前端。

  有一点很重要,为了结合原有的业务系统,每个新的业务在选择平台时必然要考虑把旧有业务移植到新平台的成本。所以在国内有很多中小企业选择了z/Linux做为新业务的平台,原因就在于这样既能利用大型机硬件提供的稳定性,还能保证分布式平台的业务方便地移植到新的平台。

日趋复杂的IT环境
  银行业务系统的IT表现形式是运行在各种平台中的应用程序,最简单的应用程序是在单一后端平台中的单一程序,比如最早的存贷业务,应用程序都运行在后端平台中,网点的柜员通过特定终端调用应用程序,通过读写数据库来完成记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C/S架构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序采用了复杂的多层结构,把业务逻辑处理和数据的访问分离,形成了最初的“端到端”的模型。现在国内大多数的大型银行仍然采用了这种架构,网点柜员可以通过客户端定制的应用程序发起业务,复杂的业务逻辑处理放在了应用服务器“大前置”中,最终的数据处理请求被转发到后端一般是大型机中。在大型机中通常还会有专门的交易服务器CICS来对进入大型机的交易进行处理。

 1 2 下一页 尾页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