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未来银行研究之无介质账户

2015-08-26 14:57:34作者:中国农业银行软件开发中心 侯晓靓 唐家才 王利强编辑:金融咨询网 赵洋
本文将对无介质账户的形态、体系和本质进行探究、厘清相关概念、结合相关业务分析各种账户的联系和特点,在无纸化、无介质、去网点化、云技术等趋势下,描绘出未来银行蓝图。

各类电子账户、电子钱包、虚拟账户、云账户等新兴账户方兴未艾,本文对此类无介质账户的形态、体系和本质进行探究、厘清相关概念、结合相关业务分析各种账户的联系和特点,在无纸化、无介质、去网点化、云技术等趋势下,描绘出未来银行蓝图。

无介质账户的兴起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大众随时随地即可享受金融服务,并呈现社交化、娱乐化趋势。2014年,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包商银行、北京银行等多家银行相继推出直销银行。这些直销银行有一个共同特点:以电子账户为核心,不依赖于物理网点。随着支付、存款、转账、理财、信贷等金融服务的线上化,未来的金融服务将不再依赖于实体银行卡,没有实体介质的无介质账户概念兴起,如电子钱包、虚拟账户、电子账户、虚拟信用卡等。

无介质账户的形态和分类

        人们通常将这些没有实体介质的账户统称为“虚拟账户”,此类新兴账户创新点不在于账户是真实还是虚拟,而在于服务介质打破了传统,并且主要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电脑、手机、Pad客户端等新兴渠道提供服务,我们将此类新兴账户统一定义为“无介质账户”。通过下表我们梳理目前主要的无介质账户形态及其特点。 

未来银行研究之无介质账户图片1.jpg

        目前所出现的虚拟账户形式可分为四类:直销银行的电子账户、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虚拟账户及关联投资账户、虚拟信用卡/电子支付卡等虚拟卡、信用卡组织的云账户。

        1.直销银行电子账户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直销银行都是通过“电子账户”运作。央行对电子账户定义为:银行通过官方网站、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非柜面渠道为个人开立,经银行实名身份认证后,依托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子银行等电子渠道办理业务的人民币银行账户。电子账户与传统账户在开户方式、服务渠道、认证方式、有无介质等方面存在差异,相同点是两者都是真实的银行级别的结算账户。

        2.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虚拟账户

        互联网金融平台主要由互联网公司和商业银行建立,互联网公司的金融平台主要体现为第三方支付、电子钱包和网络贷款形式。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则更多地表现为网上商城、电子钱包、供应链融资、快捷贷款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平台。这些互联网金融平台自建立的“虚拟账户”,客户资金在“虚拟账户”中以台账形式记录,实际资金被集中存放在互联网公司在银行开立的资金账户内。

        3.虚拟卡

        虚拟卡主要用于网上支付,包括虚拟信用卡、虚拟借记卡(电子支付卡)两种形式,其使用及实现方式略有不同。虚拟信用卡具备授信额度、手续费、免息期、支付和还款等实体信用卡具有的操作环节,授信评级主要依据用户交易数据,第三方支付平台根据用户交易数据给用户授信。虚拟信用卡依托于银行,支付时由银行先垫付资金。但“虚拟信用卡”授信主体是非金融机构,势必对传统信用卡市场造成冲击。因此推出不到一周,就以安全和监管等原因被央行叫停。虚拟借记卡是一种为提高网上购物、网上支付安全而开发的一款无实体卡的借记卡,要依托于一张实体借记卡做开卡源账户,通过网上银行等渠道开通。

        4.信用卡组织的云账户体系

        visa和Master两大信用卡组织正在研究基于主机卡仿真(HCE)技术建立安全的移动支付环境,利用构建在云端的账户体系进行移动支付的方案。基于HCE的云账户体系的建设目标是能够提供与传统信用卡支付相同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通用性,并允许金融机构能够在云端灵活部署基于云账户体系的应用,打通多终端、多渠道、多场景。

银行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银行业处于深度变革转型期,对无介质账户形态及应用研究,引发了我们对未来银行发展的思考,作为长期目标的未来银行应具备以下特征。

        账户“虚拟化”。随着移动支付、自助终端和互联网金融的普及,人们使用银行卡的场景将越来越少,尤其是随着安全认证技术发展,银行卡重要的身份识别功能越来越弱化,卡片等实物介质开始使服务变得不够便利,银行卡在未来甚至是一种累赘和对资源的消耗,金融服务“虚拟化”将成为未来银行业发展趋势。

        去网点化。银行不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行为”。当客户可以在网上获得更便捷和完善的服务时,光顾实体网点的必要性就越来越低,网点经营成本将会远大于给银行带来的收益,银行的物理网点将会逐步被删减和缩编,传统网点也将向品牌旗舰店、社区银行等方向探索转型。

        新兴渠道发展,多渠道协同服务。银行的服务渠道种类不断创新,除自助设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银行外,微信银行、家居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兴服务渠道发展迅猛。在整合的平台、统一的“虚拟”账户体系和云端数据的支撑下。多渠道可以互为补充、交叉营销、协同服务,即便在多种渠道切换过程中也能提供不间断服务。

        移动银行将成主流。移动银行不局限于手机,智能手表、智能眼镜和其他智能便携设备都是移动银行的载体。人们总希望处理金融业务的时间越短越好,移动银行正是利用人们的碎片时间提供金融服务,将便捷性发挥到极致。

        基于“云端”的银行服务。未来的银行服务将是基于网络、多渠道协同共享的服务,现有以大型服务器为基础IT架构已经非常“沉重”且高昂,很难满足快速响应、灵活部署、横向扩展的需求,难以适应未来银行发展。因此,将服务部署在云端将是未来发展趋势。将服务部署在云端能够减少IT基础架构成本,且能为银行提供便捷、按需获取、可配置的计算资源,使银行应用部署更具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安全认证技术的充分使用。账户“虚拟化”最大技术难题在于如何识别客户身份。远程开户时需要识别客户身份,在线交易时需确认客户身份并保障客户信息安全。要应用多种身份认证技术支撑未来银行的各种应用场景,包括传统的证书、口令、短信、电话、邮箱验证;快速发展的电子身份证,远程客服认证;指纹、虹膜、人脸等生物识别技术。

        增强云计算能力,部署基于云端的未来账户体系。账户承载着客户的金融、经济活动信息,是用户金融活动和日常经济生活的出发点。拥有功能完善、服务强大的账户体系将成为未来金融机构的竞争利器。各类金融机构都围绕综合账户系统建设金融服务平台,打造商业生态圈。未来银行账户体系可能是“真实结算账户+各类虚拟账户+多级台账”相结合的形式,通过不同组合和变化,服务线上线下不同场景。账户体系的模型设计要做到灵活且可扩展,具有开放性,且易于部署和管理,因此将账户体系及相关服务部署在云端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文章来源:金融电子化)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