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生物识别保驾护航

2017-12-18 12:28:46作者:交通银行软件开发中心 宋占军 毕文峰编辑:金融咨询网
在银行业,生物识别技术应用从最初的门禁、考勤、身份认证等逐渐延伸至支付领域。2015年,交通银行已经开始在没有网点的乡镇、农村以及城镇小区,通过电子渠道和新型机具渠道为乡村客户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

生物识别技术以其特有的安全性、便携性在近年得到不断发展与应用。其中指纹识别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的业务系统中,代替考勤和核心业务系统登录的作用;在移动终端领域,指纹识别技术逐渐成为智能手机的标准配置。

生物识别技术分类

  生物识别技术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对生物特征进行分析,使计算机能够根据这些生物特征来区分生物个体。目前比较热门的用于金融领域的新型生物识别技术包括以下类别。

  1.虹膜识别技术。虹膜是位于瞳孔和巩膜之间的圆环状部分,其形态学特征非常复杂,包含许多相互交错的斑点、细丝、冠状、条纹、隐窝等细节特征,信息量是指纹的5~10倍。虹膜识别认假率低于0.00011%,是全球公认的最安全的生物识别技术。人三岁以后虹膜发育成熟且终生不变,除了盲人和部分眼部疾病患者外,几乎所有人都可以采集到虹膜特征。同时,因为瞳孔会随着光强度变化,伪造他人虹膜特征的难度很大,目前全球尚未出现人造虹膜的案例;而当人的眼球失活后,随着瞳孔的放大,虹膜也会消失,所以它原生支持活体检测功能。

  2.人脸识别技术。人脸确认和人脸识别是人脸识别技术的两大功能。人脸确认(1:1识别)是指向系统提供一张人脸图片,并询问系统这张人脸是否属于某特定的人。人脸识别(1:N)是指提供一张人脸图片,让系统在一个包含众多人脸的大范围库中识别其属于哪个人。人脸确认准确率远高于人脸识别,金融认证属于人脸确认,安防情况下一般属于人脸识别。人脸识别技术有两大关键指标:误检率和识别率。在金融行业应用中,首先需要保证人脸识别具有较高的识别率,以保证基本的用户体验,也能够容许一定的错误率,某人如果不能被系统识别可以发起申述让人工介入。在实际应用中,金融行业需要人脸识别系统能在尽可能低的误检率下实现较高的识别率。在典型环境下,当前人脸识别技术的识别率在0.01%的误识率情况下,能够达到90%以上。经中科院实验证明,人脸系统判断的准确率已经远超人工判断的准确率。

  3.指静脉识别技术。指静脉识别技术是基于人类手指中流动的血液可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这一原理研发的。通过使用特定波长(处于近红外波段)光线的照射,可以得到指静脉的特征图像,进一步对影像分析处理即可获得手指静脉的生物特征,通过其与事先注册的特征对比即可进行客户身份认证。指静脉识别技术的特点与虹膜识别技术很相似,每个人的指静脉的结构都不同且复杂性非常高,可以保证拒真率和认假率都与虹膜识别技术处于相同数量级,在典型情况下,指静脉的误识率只有0.0001%。指静脉的形态特征在出生后基本不会改变,且指静脉位于人体内部,被复制的机会很少,也能原生支持活体检测。不同的是,由于指静脉识别技术的采集对象是手指而不是眼睛,对于用户来说更方便,心理上也更易接受,更适合应用在识别频率更大的场景下。

生物识别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

  1.依托生物识别,实现身份统一认证。相对于传统的认证方式,生物识别认证以其特有的高效性、便携性、稳定性成为各行业关注的重点。为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不断提高客户服务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交通银行于2014年6月率先在业内建立了全行统一的生物识别身份认证平台。平台以虹膜、人脸、指纹及指静脉等多种生物识别技术为核心,建立了跨平台的、开放的、可扩展的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实现了客户身份安全便捷、真实、准确认证。通过其中的人脸识别技术与现有业务系统对接,调用联网核查系统获取客户存放于公安部的标准二代身份证照片与客户现场照片进行比对,1秒钟即可实现客户身份识别,并且在认证过程中自动保留客户办理业务的现场图像,便于事后审计,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和舒适度。同时,交行还将该技术广泛应用于智能终端、自助发卡机、柜面系统、排队叫号、直销银行等场景,提高身份认证效率的同时,有效挖掘了各个渠道潜在的客户营销信息。

  借助生物识别技术还可以对手机银行或直销银行的操作权限进行分类管理。目前客户在登录大多数银行的手机APP时首先需要输入登录密码,在办理实际业务的过程中又要输入交易密码,用户体验较差。而采用人脸或指纹识别技术,客户可一步登录应用并进行指定业务的办理,如余额查询、小额转账、信用卡还款等。如需办理其他业务,如对外转账和支付时,则必须输入交易密码或采用多种生物识别技术相结合的认证方式。这样既节省登录验证时间,也减少了交易密码被偷窥的几率。2015年交通银行除了推出娇娇机器人外,还推出了一款以办实际业务为主的智能机器人。该机器人不仅可以和客户进行面对面的语音交互,而且实现了刷脸登录和刷脸查余额功能。客户在刷脸登录后,选择需要交易的账号并输入交易密码还可完成转账和支付,增强风险防范的同时,大大提升了业务办理效率及客户体验。同时,为了增强交互过程的趣味性,该智能机器人还通过接入人脸识别技术,实现了看脸猜年龄与性别、颜值评分等功能,吸引眼球。

  2.引入生物识别,开启安全快捷支付。在银行业,生物识别技术应用从最初的门禁、考勤、身份认证等逐渐延伸至支付领域。2015年,交通银行已经开始在没有网点的乡镇、农村以及城镇小区,通过电子渠道和新型机具渠道为乡村客户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考虑到这些地区中老年客户居多,某些客户担心遗忘密码,会将密码写在纸上或告诉第三方,存在极大的交易风险。为了搭建安全的用卡环境,交通银行在这些新型机具上安装了指静脉设备,客户在取款或转账的过程中,无需输入交易密码,直接将手指放入指静脉设备中进行扫描,认证通过后即可完成取款与支付,保证客户账户安全的同时,极大地缩短了整个交易时间。

图片1.jpg
图 交通银行生物识别平台架构图

  3.拥抱生物识别,构建虚拟金融场景。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Iity,VR)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出可交互的三维环境,即虚拟环境,然后通过外接设备和虚拟环境交互。让人在虚拟环境中,去任何地方。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Iity,AR)是一种实时计算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应图像的技术,其目标是在屏幕上把虚拟世界套进现实世界并进行互动。由于这些技术都需要佩戴相应的硬件设备,所以在这些设备上集成生物特征采集设备也相对简单。随着实体网点运营成本越来越高,银行对于拓展网点也越来越谨慎。交通银行目前正尝试在现有的线上线下自助服务渠道的基础上,通过生物识别技术与VR、AR等虚拟技术相结合来实现客户与银行间的远程和虚拟交互。如在家里模拟ATM的转账体验、通过挥动手臂就能浏览股价和热门的理财、睁大双眼即可完成转账与支付等。

生物识别技术局限性和发展前景

  目前制约生物识别技术在金融领域深入应用的因素主要有两点。

  1.技术层面,生物识别技术会受到外部环境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例如人脸识别准确率会受到外界光照、人脸角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指静脉识别容易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指纹识别的效果与人的指纹薄厚有关等。

  2.在应用标准层面,针对不同行业和应用场景,不同生物识别技术有相应的技术标准。当前商业银行还没有形成一套专门针对本行业应用的生物识别技术应用标准,用于明确各生物识别技术在金融领域可支持的应用场景并规定各业务场景应采用的身份认证流程。

(文章来源:金融电子化杂志)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