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互联网金融的"鲶鱼效应"

2013-02-08 15:19:27作者:李麟 冯军政编辑:
互联网金融将在银行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发挥鲶鱼效应,包括改变银行传统盈利模式、调整业务结构、改变客户基础、改善服务水平、建立和引入新的信息管理系统等。

         但随着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发展壮大,他们已不不满足于只做银行的网关支付平台,而是借助其数据信息积累与挖掘的优势,开始直接向供应链融资、小微企业信贷融资等领域扩张。尽管目前互联网金融由第三方支付所衍生出的信贷业务占仍比较小,但由于其为资金借贷双方之间提供了直接连通的通道,成为商业银行战略和业务转型的重要方向。

商业银行的优势与不足

         虽然目前互联网金融机构,如阿里信贷、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发展势头迅猛,并开始逐步蚕食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领域、抢夺银行已有的客户资源、替代银行传统物理销售渠道等,对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形成致命打击。但是,商业银行可以在发扬自身优势、规避劣势的基础上,通过战略转型和业务转型促进自身持续发展,可以预期的时间内仍难以被新兴业态所取代。

         1.商业银行的优势
         第一,银行业实力雄厚、诚信度较高。2003-2011年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增长迅速,由2003年的26.6万亿元增长为2011年的106.1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9.3%;同时,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增长速度更快,2003-2011年年均增长率达19.7%,2011年为 86.3万亿元(见图3)。而与此相比较,尽管互联网金融机构发展势头迅猛,但无论总资产还是交易规模都比较小。

 

图3.jpg

         例如,2011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的全年交易额规模为2.16万亿元,仅占当年全国支付系统交易规模的0.1%;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两家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金分别为6亿和10亿元人民币,加上银行贷款,他们最多能够用于放贷的资金也才不过24亿元人民币。

         第二,银行基础设施完善、物理网点分布广泛。商业银行拥有结算、清算、信贷等领域完善的IT基础构架以及覆盖全国范围的庞大物理网点,是其有效应对互联网金融中第三方支付、小额贷款机构等新兴金融业态冲击的互补性资产优势。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全国银行网点达20.09万家,新增网点7023家,从业人员319.8万人,电子银行交易629.2亿笔,交易金额高达 719.76万亿元,全行业离柜业务率达到50.54%,服务效率和服务速度得到大幅提升。与此相比,互联网金融机构尽管扩张很快,但网点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数量仍有限。

         第三,监管部门严格管制市场进入。从根本上说,互联网金融机构对商业银行的致命冲击不在技术层面,而在法律许可,即能否获取银行牌照。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是最重要的金融机构。银行除了通过为全社会提供存贷业务、财富存管业务获取经营利润之外,还承担着为整个社会的支付和结算提供媒介,维持经济活动顺畅进行等更为重要的社会职能。因此,银行等存款机构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如阿里信贷和支付宝在2010年成立之初就开始申请银行牌照,但由于涉及商业银行存款、清算等核心业务,至今仍未获批。另一方面,因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具有沉淀资金、信用卡套现、洗钱、欺诈、冲击实体货币等风险,行业内加强对其监管的呼声很高。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