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阿里金融异军突起对银行的启示

2013-01-22 14:34:49作者:编辑:
毫无疑问,阿里金融所取得的成绩意义重大,值得大书特书,但说到对于银行地位的撼动,则言过其实。

阿里金融的搅局,刚好发生在我国银行业转型的过渡时期,如果能够认真解读阿里金融的异军突起所传达出的信息,有可能加速激发银行在被侵蚀的传统业务领域深耕细作,发挥其作为金融中介的潜在优势。与此同时,笔者认为,考虑到阿里金融有促进银行业效率增进的战略意义,有关政府部门没有理由不创造条件,保护和促进阿里金融这样的机构发展,乃至向“银行”转身。

专题:阿里金融的启示.jpg

        一段时间以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阿里金融的小额信贷业务给人异军突起之感,披露出的很多指标令人印象深刻。比如,仅2012年上半年,就已累计向小微企业放贷170万笔,贷款金额130亿元。今年7月已实现单日利息收入100万元。最新情况是,在浙江、重庆成立阿里小贷公司后,有消息称其有望在广东开展业务。虽然阿里方面对此表示仅为意向、尚未落地,但其意欲突破地域限制向全国扩展业务的野心却已昭然。

        相对于银行信贷在这一领域里的长期不作为,阿里金融的表现堪称“壮举”甚至“义举”———人们对此毫不吝惜赞美之辞,不仅从中看到“银行真正的竞争对手到了”,“银行的好日子将一去不复返”,而且更有评论欢呼“颤抖吧,银行”“阿里信贷让银行成为恐龙”等等。

        毫无疑问,阿里金融所取得的成绩意义重大,值得大书特书,但说到对于银行地位的撼动,则上述说法明显属于言过其实。事实上,阿里金融业务规模的进一步扩张面临种种制约,在可贷资金的规模和成本、放款对象的类型、经营地域和金融服务范围等方面,都存在先天不足,目前来看尚难完全突破。或许正是出于突破困局的考虑,有报道称,阿里有意申请银行牌照,已在试探向商业银行“升级”的可能性。而若果然如此,则表明阿里金融清楚地知道,只有“化蛹成蝶”,成为“银行”,才“有资格”成为现有银行真正的对手。

        不过,虽然上述看衰银行的评论部分是基于对银行的不满,但不容否认的是,阿里金融所取得的成绩的确应该让银行感到难堪,值得从中总结出若干对银行的启示来:

        首先,在银行业不断强调向表外业务、混业经营和全能化转型的大潮之下,阿里小贷的成功启示银行,其传统的贷款业务仍然可以大有作为。近年来,在存贷利差越来越薄和所谓“脱媒”的趋势下,传统的存贷业务在整个银行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已经大为下降,并且银行也往往缺少在传统业务方面进一步拓展的战略考虑和具体安排。而阿里金融贷款业务取得的成绩表明,即使是在银行往往认为得不偿失的小企业贷款领域,也可以做得风生水起;即使在“脱媒”越来越成为大势所趋之下,只要经济仍处于迅速成长的轨道上,其实就并不真的缺少好的客户,而只是缺少发现。

        其次,阿里信贷的成功也证明,在合适的信贷评估和发放模式下,发现好客户的成本完全可以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过去,银行习惯于在所谓公司信贷业务模式下处理小企业信贷业务,因单笔业务金额小、收入低,但管理成本却并不低,所以往往选择退避三舍。但是,若将小额信贷业务改为在零售信贷模式下开展,情形就大不相同。通过将企业主个人的信用信息与其企业的相关财务信息一并纳入贷前信用评分的考虑之中,采取一定的标准化和批量化的处理方式,可以极大缩短信贷决策的流程并降低成本,同时也可以更好满足小企业客户“短、频、急”的特殊贷款需求。近年来,银行业已经开始注重这一转向零售信贷模式的新经验,而阿里金融的实践则为此提供了有力的新证据。

        第三,阿里信贷在银行原本最擅长的风险管控方面的努力和成功还启示银行,在银行转型的过程中,应该守好自己的看家本领,在发现好客户和进行风险管理方面可以做得更好。虽然阿里金融依据其电子商务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大规模数据,可以很方便地了解电商企业的相关信息,并评估其信用状况,在这方面可以说是独步天下,但是,考虑到银行也并非完全无法获得有关企业在这一交易平台上的基本信用状况信息,再考虑到所谓“海量”数据处理起来的复杂和相应的成本,银行与阿里金融之间在这方面的差距可能没有人们初步想象的那么大。此外,尤其耐人寻味的是,阿里金融自己其实也并不完全依赖其掌握的独家数据发放贷款,而是还要了解作为贷款申请者的企业法人或实际经营者个人的资信状况,要求其提供信用报告授权查询委托书、电商企业资金的银行流水数据,甚至还要进行面谈和现场调查,等等。而后面这些措施,恰恰是银行放贷时也要做的事情。银行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进行风险分析和控制,无论在人员、设备、成本和技术上,都有着先天的、至少是先行的优势,完全可以善加利用,而不应妄自菲薄。

        第四,阿里金融基于对自己风险管控能力的自信,对具备良好信用的借款人,可以不要求抵押和担保,这也启示银行管理者,这一原本应是银行立身之本的、使其与当铺相区别的“信用”放款原则,在现实的条件下也不是不能够恢复的。有必要适时打破已不合时宜的“业内流行”的管理理念的桎梏。更重要的是,如果银行能够找回其原本就应该拥有的在风险管控方面的自信,其意义不仅在于可以推进传统贷款业务的进一步拓展,而且也有助于推进当前银行业风行的向混业、全能和金融市场的转型。国际银行业转型的经验表明,在所谓“发起到分销”模式下,银行可以挟其传统业务的优势,先行开发好的贷款客户,再更好地利用金融市场,比如以资产证券化方式将其出售。虽然在次贷危机中这一模式被认为有放大风险之嫌,但有关实证研究表明,其实那是因为实施该模式的银行未能在筛选客户的过程中尽职才引发后患。可见,坚守并发挥传统业务的优势,乃是银行更好地利用金融市场的基础。

        阿里金融的搅局,刚好发生在我国银行业转型的过渡时期,如果能够认真解读阿里金融的异军突起所传达出的信息,有可能加速激发银行在被侵蚀的传统业务领域深耕细作,发挥其作为金融中介的潜在优势。与此同时,笔者认为,考虑到阿里金融有促进银行业效率增进的战略意义,有关政府部门没有理由不创造条件,保护和促进阿里金融这样的机构发展,乃至向“银行”转身。

(文章来源:IT商业新闻网)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

新闻行业观察
阿里金融异军突起对银行的启示

毫无疑问,阿里金融所取得的成绩意义重大,值得大书特书,但说到对于银行地位的撼动,则言过其实。